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在我省农村的广阔天地,各类人才施展才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80后激活传统木船产业
26岁时回到家乡兴化竹泓镇创业,带着一群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短短两三年时间,通过“互联网+”产业,把当地木船产销量从每年四五千万元提升至亿元,木船产品从10多种扩大到70多种,还为木船企业开辟风车、水车、木桥、木亭、木质别墅、船型家具等木制品业务,他就是泰州市苏航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刚满30岁的丁松。
“竹泓木船是国家非遗项目,全国独一无二,我只是加入互联网思维,让‘老技艺’有了‘新生命’。”丁松说,自己偶然间了解到一些影视剧制作需要木船道具后,就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
热播剧《如懿传》中的龙船、凤船、荷花船,都出自苏航。“主要是竹泓的木船制作匠心独运。”《如懿传》道具组负责人宫德银说,之前拍摄黄飞鸿系列电影时,从互联网上搜索到苏航木业,向企业采购了一批木船用于武打,“质量不错,交货也及时。”因此,当《如懿传》需要制作3艘宫廷船时,宫德银想到了丁松。
公司车间内,67岁的“泰州市名匠”王金明正娴熟地雕刻船身。他告诉记者,竹泓工业不发达,“以前我们要去上海、昆山打工,进了公司,在家门口工作,收入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现在每天工资五百多块钱,公司还给我们交五险。”
去年,丁松再次创新创业,成立江苏苏影影视道具有限公司,推出影视道具租赁服务,将用过的道具回收改造,租售给景区,作为电影衍生品开放给游客观赏,与景区联营分红。
风生水起之时,丁松最担心的还是人才问题。“工人都年过半百,一些年轻人怕吃苦、没耐心,即使月薪过万也不愿学、不愿干,技艺传承是个问题。经营人才也可遇不可求,为了培养人才,我们努力提高待遇和福利,并且每两个月就把管理人员送到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培训。”
组建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富
在南京市高淳区,提到邢青松,几乎无人不知。他从1992年开始养螃蟹,后来成立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成员3000多人,带动10万农户致富。
养螃蟹投入高、风险大,靠一家一户的小舢板,扛不过市场的大风浪。“抱团是共富的敲门砖。”10年前,邢青松牵头成立合作社,去年实现销售总额超5亿元,每户社员直接增收超万元。
在邢青松看来,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光建立利益共同体远不够,还要与社员结成命运共同体。联社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苗种繁育基地等全链条服务体系,还年年按章程实行二次分红,让大家尝足盈利甜头。同时制定保护价收购机制,推出螃蟹保险,市场低迷时,联社收购价高于市场10%到15%。在合作社转了一圈,记者发现,遇到的螃蟹养殖户基本都在50岁以上。“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但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回农村。”邢青松说,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这令他感到非常头疼。
在邢青松的劝说下,他的女儿从国外回到家乡。“我跟她说,我要做一个大的螃蟹产业,用现代科技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链。但是像电子商务、先进科技,现在是合作社的短板,需要你们年轻人来补上。”
邢青松认为,吸引年轻人回农村,首先要有适合他们的产业项目。要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扶持规模龙头农业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联社等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造就更多适合年轻人就业的岗位。建立返乡就业大学生收入增长的稳定机制,让他们觉得来农村有奔头,在农村就业有发展前景,能实现自我价值。此外,想创业、能创业的年轻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抵押物少、贷款难等问题,政府不妨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完善相关信贷扶持政策。
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
不久前,昆山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举措,从今年起按需开设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大专班和本科班,入学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三年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后,将一次性获得全额学费补助。
昆山昆卉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殷勤是个“85后”,拥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按规定她可以免考入读涉农本科班,对此她很感兴趣:“我是出于对花花草草的喜爱选择了这个行业,但是真正做了才发现,资金、货源、场地、销售……事无巨细全都要考虑周到。特别想学习些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个看起来美丽的事业,其实很辛苦。“不少年轻员工由于吃不了苦而选择离开,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我想学习些公司经营、管理知识,新型职业农民不能光爱农业,还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啊。”殷勤笑言。
热爱,让许多像殷勤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回归乡村热土,肩负起乡村振兴重任。昆山淀山湖镇恒丰观赏鱼养殖场的曹丙军“面向欧美市场,瞄准特色养殖”,年销售收入达100万美元;半路出家种蜜瓜的新型职业农民姚科伟,带领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蜜瓜园开展《大棚哈密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和《苏南地区大棚哈密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实施;昆山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会长陆育清去年刚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技术大专班毕业,紧接着又和女儿一起,报考南京农业大学本科班。这些不断奋进的新型职业农民,书写着用知识种田的农业新篇章。
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推广研究员陈光亚告诉记者,我省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96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3.5万人。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近2亿元,用于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及开展“定制村官”培育行动等。 本报记者 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