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伲蒋巷空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在蒋巷村采访,最动人的收获是,这里的老百姓对幸福有着如此真切而温暖的感受。这一发自内心的感叹,既是对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成果的自我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许。今天的蒋巷,老百姓“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幸福家园。
“城里有的蒋巷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53岁的村民顾彩萍至今记得,当年自己从太仓嫁到蒋巷时,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我们夫妻俩住村民别墅,不仅漂亮,空气也好!上班就在家门口,蔬菜自己种,吃的是有机大米,还几乎不花钱。城里来的游客都羡慕得很,说蒋巷这条件城里哪儿有!”
城里游客可能不知道,这令人艳羡的一切都是奋斗的结果。50多年前,靠着改土治水,蒋巷人“农业起家”吃上了饱饭;改革开放后,蒋巷抓住机遇办起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解决大部分村民就业,实现“工业发家”,为未来发展积累财力;进入新世纪,蒋巷在全省率先发展乡村旅游,一招“旅游旺家”,让老年人也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农民“离土不离乡、个个有工作”,在蒋巷“发展三部曲”中变成现实。
“农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城里有的,蒋巷都要有。城里没有的,蒋巷也要有!”
先看“住”。从2000年起,蒋巷分两批建成拥有186幢“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区,每幢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村里只收取12.8万元。村民如果一时拿不出,村里先垫付。集中居住区内绿化面积超过50%,设有学校、剧场、商贸街、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除了这些“大件”,村民家里的电话、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小水井等“小件”都由村里提供。现在全村家家住别墅,享受着与城里人没有差别的物质生活。
再说“富”。蒋巷不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还多一份令城里人羡慕的集体分红。在蒋巷财务室,老会计张明华展示去年村里的“分红清单”:蒋国良养老金12890元,儿子、儿媳养老金分别为4820元、4130元,家庭自留地补贴561元,一家五口人股份分红总计55250元,环境奖金1500元……“不算他们一家人的工资收入,单是从村里拿到的各类福利,蒋国良全家去年就达79151元。”自村里2008年首次发放股份分红后,每年都有增长。去年,全村人均现金收入4.5万元,加上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9000元,距当年度58750元的苏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微小差距。
“我们想到和想不到的事,村里都帮我们想到了”
“以前养老靠大细(子女),现在养老靠村里。”94岁的于彩虹老人已在蒋巷老年公寓住了14年,精神矍铄,言语清晰。谈及安逸无忧的生活,老人们几乎异口同声:住这儿热闹,相互间有照应,村里的热心人还经常上门帮忙洗衣服、打扫卫生。
村里2004年建起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免费给老人使用。男满58虚岁、女满55虚岁,就可享受每月600至3000元不等的养老金,每年还有一次健康体检。
“我们鼓励老人居家养老,与子女共同生活,每年会额外补贴2000元至3000元,但村里302位符合条件的老人中,九成多还是选择入住老年公寓。”蒋巷村村委会副主任郑雪明说,村里正在建设农民餐厅,设立助餐点,为老人免费提供饭菜。
在富裕的苏南地区,蒋巷村的经济实力虽然算不上最强,但村民得到的实惠排在前面。在这里,农民合作医疗保险除市、镇资助外,个人分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缴纳。农民看病除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由村里补助50%左右。村民有什么病痛,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随喊随到。
“常书记和村里时刻为我们着想,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到温暖。”村民平建荣说:“我们想到的,村里都帮我们想了,我们没想到的,村里也帮我们想到了。”
不光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蒋巷人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几年,村里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农民剧场、科普馆、远程教育中心等文化设施,时常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为让老百姓下雨天也能锻炼,蒋巷在露天体育广场一侧建起一座封闭的体育馆,即将动工的“蒋巷护理院”也定位为首要服务本村老年人。
“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干”
“还是村里想得周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活干,不仅多挣钱,心也定了。”68岁的王正楼眼看自己年纪大了,今年把自己承包的50亩地退回村里。老王是村里公认的种田好手,和泥土打了30多年交道,因为爱种田,当同龄人纷纷进厂打工的时候,他主动找村里要求当种田大户。这次退田之后,依旧眷恋农田的王正楼被村里返聘,任务是教年轻人种地,一年工资3万元。
“我们提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干。”常德盛说,“我们也在村规民约里写明白,要致富,可以依靠村里提供的机会,但不能变成依赖,根本上还是要自己努力。”
在蒋巷村,对副业有兴趣和特长的村民可以养鱼、养鸭;年老体弱者则干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公益性事务,年收入也有个上万元。村民余国强年纪轻轻有股闯劲,一直琢磨着怎么创业。2016年,村里辟出一块地建起“民营工业创业园”,为村民创业搭平台。余国强立刻进驻,办了一家无纺制品生产企业。如今,创业园内集聚村民自主创办的企业20多个。
改革开放以来,蒋巷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建共享描绘一幅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村民生活富裕,老百姓的民生需求有保障。”苏州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导方世南教授认为,蒋巷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的体制机制,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开拓了一条宽广的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报记者 孟 旭 李仲勋 高 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