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奋进年代,苏北农村的光影记忆
2018-08-24 06:58: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这是一张极富生活情趣的照片:穿着苏北农村款式老棉袄的老大爷,手举相机低头眯眼对焦,为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伴拍照,背景是当时新修的徐州丰县凤鸣公园。1986年3月13日,照片《老两口观光》登上《人民日报》,这次又被丰县摄影家王汝楫报送给“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活动。

  1940年出生的王汝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他长期在丰县宣传部门工作,1977年开始搞摄影,2000年退休,其间用相机忠实记录改革开放后丰县人民的奋进风貌。他的镜头,多对准笑容诚朴自然、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农民。在他眼中,老两口的笑容,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发生命运转折后群众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特别是邓小平复出,百废俱兴,我觉得我们国家有希望了,老百姓也有同样的感受。”

  王汝楫的镜头里,有想方设法提高产量的农民,有农业科技人员。1995年春,县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推广农业技术,和集乡丁庄村农民宋素闻讯赶来买种子。前一年,她种的3亩棉花用上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获得亩产皮棉93.6公斤的好收成。春种伊始,尝到甜头的宋素又来购买无病毒棉花良种。戴着白头巾的老太太,拿起种子绽放笑容的一幕,被一旁的王汝楫候个正着。

  这幅《选良种》登上1995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王汝楫的见报作品里,还有“三下乡”的农艺师给农民传授冬季剪枝技术,获得省扶贫工作队贴息贷款、笑逐颜开的老大爷,苏北第一个农民文化宫里祖孙两代的笑靥,更有发展三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老王回忆,改革开放后第一任丰县县委书记田瑞声提出“各唱各的拿手戏、各念各的致富经”,出台优惠政策发展三产,各类农民作坊纷纷出现。王汝楫拍过“镜条大王”董建华、携带工艺产品八闯“广交会”的省劳模刘升宣等乡镇企业家。“董建华当时告诉我,改革开放前他家用扫帚搂叶子吃——那时吃不饱很普遍,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市场经济,不打破封闭的经济模式,群众就富裕不起来。”王汝楫说。

  有好政策,还要有实干精神。王汝楫的底片上,留下丰县群众改造黄河故道的干劲和力透相片的“大沙河精神”;记录下1984年起,丰县因地制宜在黄河故道种植“红富士”苹果等水果,让昔日沙荒滩变成连片50万亩江苏最大果园的历程。

  丰县自古以来就水旱灾害不断,黄河故道更是“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王汝楫回忆:“虽然有那么多土地,但过去几代人都要外出要饭。”1985年,丰县实施“三河开发”工程,完成丰县长江水北调主体工程,控制灌溉面积近90万亩。“大沙河从治沙、治碱、种树,一直到现在硕果累累,农民由穷到富,这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用汗水换来的。”他曾在不同年代多次踏访大沙河,如今的镜头里,果树下的主角已变成来采摘游的游人了。

  在王汝楫看来,改革开放不仅让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富强了,更重要的是“民族自信心起来了”。1997年香港回归前,他抓拍到丰县儿童在回归倒计时牌前吹唢呐的瞬间。《唢呐声声迎回归》获评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比赛一等奖,评委在点评中说:“洗百年历史耻辱,振中华民族雄风,我东方健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报记者 陈月飞

标签:丰县;改革开放;王汝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