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姑苏安家十七载,纽约客细说“苏州”
2018-08-23 06:50: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史蒂芬考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顾 静摄

  今年8月,来自美国纽约的史蒂芬考斯(Stephen L. Koss)和他的中国太太结婚就满15周年了。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史蒂芬娓娓诉说他在苏州17年的经历和他眼里的“苏州”与“中国”。

  感受苏州城的温度

  2001年夏天,史蒂芬跟随旅游团第一次来到苏州,住在位于十全街的苏州饭店。中国改革开放后,苏州迎来大量旅游、考察的外国人,而十全街当时几乎集聚苏州所有的涉外宾馆。古色古香的苏式建筑和悠闲散步的外国友人,曾是十全街一道独特风景。

  史蒂芬说:“走在路上,有不少当地人和我打招呼。”这些用脑海里仅有的几句英语尽力聊天的苏州陌生人,让史蒂芬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第二年夏天,史蒂芬重访苏州,一住就是一个月,还遇到一位苏州女士后来成了他太太。他们在2003年结婚,史蒂芬因此在苏州定居下来。

  “互相包容”见证苏州发展

  在异国久居不同于旅行,有习惯的摩擦,也有文化的碰撞。吃饭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是旅行一个月,我可以顿顿吃中餐。但当我定居下来,很多爱吃的东西都吃不到了,比如奶酪。”这让他感到有些遗憾。

  但这些年,苏州有了越来越多的西式餐厅、购物中心,从前难觅踪影的奶酪也不难买到,选择还很多。此时,史蒂芬反而更能欣赏传统的苏州味道。他常劝“沉迷”于西餐的外国朋友:“尝尝哑巴生煎!”

  相比之下,语言却不是个大问题。史蒂芬认为,英语的普及让苏州变得更国际化。他还发现,苏州的外企多了,外国人也多了,十全街不再是外国人最多的地方,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都有了外国人社区。2011年起,苏州连续7年入选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截至今年4月,有来自全球93个国家的1.3万名外籍人士在苏州工作。

  而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史蒂芬不再因异国长相而吸引目光,他像一个普通苏州人,融入这座城市。

  给苏州添上“英文注解”

  定居苏州后,史蒂芬有了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苏州的亭台院落,并且想要找一本全方位介绍苏州的英文书来读懂苏州。然而,他翻遍大小书店和图书馆却无功而返。

  “既然找不到,干脆我自己来写一本。”2006年起,史蒂芬花了6年时间阅读大量的资料,遍访苏州各处历史遗迹,还去了苏州周边的太仓、常熟等地。他又花了两年时间埋头写作,最终完成《美丽苏州:中国苏州的社会史和文化史》一书。

  史蒂芬希望这本英文书能帮助想要深度了解苏州的外国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苏州本地人比外国人更感兴趣,读者中竟有六成是中国人。一些中国读者表示“很惭愧”:一个外国人竟比自己还了解苏州。史蒂芬却说:“如果你们和我一样,花6年时间寻找资料调查研究,你们也能比我更了解纽约。人总是会忽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请好好照顾这座城市”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唯一被列为全面保护的古城。1982年,苏州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发展,又要保护。1990年,苏州在古城西侧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更是让苏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

  在史蒂芬看来,“把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放到苏州古城外,是正确的做法。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给了苏州人活力四射的现代生活,而古城依然保留着历史风貌。人们在享受都市生活的同时,城市精神内核依然存在。”

  出了书,史蒂芬在苏州成了名人,他也忙了起来,常受邀参加讲座和文化活动。他越来越喜欢和青少年一起探索老苏州,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正如他常为小读者写下的赠言所说:“你是苏州的未来,请好好照顾这座城市。”

  本报记者 沈峥嵘 朱 娜 刘 浏

  本报实习生 顾 静

标签:史蒂芬;苏州;记者
责编:李旸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