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小区里,有学校、医院、超市、工厂,一点不比城里差,空气还比城里好。”8月8日,说起农民集中居住区,泗阳县八集乡六塘村村民单成梅不住地夸赞。
在泗阳,像单成梅这样集中居住的农民越来越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推进苏北地区农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说:泗阳的集中居住之所以受农民欢迎,就在于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给农民发“政策红包”,是泗阳农民集中居住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说起“政策红包”,泗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伟如数家珍:
凡本县常住农户进县城区购买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给予1万元安家补贴;凡通过土地整治拆除农村宅基地上建筑物并复垦到位的,给予1万元搬迁奖励;凡放弃安置、放弃搬迁奖励的,县财政再一次性给予购房总价5%的补贴。凡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宅基地1亩以内的给予1.6万元补助;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协议》签订后10日内退出宅基地的,再给予1万元奖励。凡在县城区购买商品住房的农村居民,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和涉农方面的补贴权益不变,还可自主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其子女可进入县城公办学校读书。
这些“政策红包”,激发农民集中居住的热情。里仁乡朝阳村村民朱耀林,听说有政策,主动退出宅基地,不仅得到3.6万元政策补助,还拿到4.4万元建筑物补偿。他高兴地说:“这八万块钱,刚好够装修小区房子。”
人往哪里去,房在哪里建,应该保留哪些村庄,又该发展哪些产业,如何才能富裕农民?这些集中居住的关键问题,必须通过规划来解决,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泗阳按“乡村振兴”总目标,规划好“532”人口布局:到2030年,规划发展的重点村、特色村建设基本完成;农民通过搬迁,陆续进城入镇,逐步实现50万人进城、30万人入镇、20万人留村的人口布局总目标。
基于此,泗阳对规划发展村庄布局予以优化:4万人以下乡镇按1个镇区加2个集中居住区布局;4万人以上乡镇按1个镇区加3个集中居住区布局。初步形成63个重点村和25个特色村的规划格局,每个重点村规划约3000人,每个特色村规划约1230人。根据《泗阳县农民集中居住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3年搬迁4万户的目标。
谋定而后动。泗阳一方面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为进城入镇农民提供房源;一方面探索“自建、代建、改建”的分类建设模式,农户按县提供的建房图集,依据保留村庄规划自拆自建;对于规划区外的房屋,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由村集体代建;对具有保留价值的房屋,采取“局部修复、整体提升”予以改建。
集中居住,尊重农民意愿是关键。泗阳依据“政府引导、政策鼓励、依法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先申请后实施,先付款后搬迁,先安置后拆除”的方法,既规避工作中的矛盾,又兼顾农户意愿和利益。
近几年,泗阳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实施以增减挂钩等项目为主的土地综合整治“6+1”“53321”“95321”等工程,搬迁农户2.81万户,带动2.1万农户进城入镇集中居住。
农民集中居住,不是简单把农民集中到一起居住,而是要配套“医教水住行、环购文保收”工程,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让他们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李口镇八堡村,有16个村民小组,715户,3452人。这里“地势起伏、水系贯通、树木葱茏”,村里的综合服务、农家书屋、娱乐活动、健身中心、幼儿园、卫生室、污水处理、水电气网、公交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与八堡村一样,泗阳88个规划保留村庄都按照“十位一体”要求,搞好基础设施配套。
集中居住后,泗阳新增耕地3万余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发展桃果、蔬菜、药材等30万亩特色产业,88个规划村庄新增“三来一加”项目300多个。3万多农民实现村庄内就业。
本报通讯员 张耀西 张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