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华时论:“创新名城”建设的启示
2018-08-12 07:2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日前,上海市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最新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城市排名报告,在四大维度共30项指标体系评价中,南京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这意味着,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战略成效初显。今年上半年南京就有133个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新增科技型企业1.3万家,有4家科技企业上市。南京“创新名城”的建设,富有成效,耐人思考,给人启示。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为要。那么谁来驱动创新,怎样驱动创新?很多城市正面对这一迫切需要解答的课题。南京作为长三角规划的唯一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不行、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地步”。

  驱动创新与创新驱动,可以视为创新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某种意义上,驱动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基石和前提。没有驱动创新的强烈意识和针对性举措,难以指望创新会凭空自发产生;没有驱动创新的布局落子和资源集聚,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也很难得到保障,行稳致远。只有政府牵头,统筹谋划,全盘布局,努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充分释放市场的潜在能量,推动创新可持续发展。

  但是,也不能以驱动创新的魄力代替创新驱动的实力。从驱动创新到实现创新驱动,仍然面临着艰难的一跃。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和排行榜面前,要保持足够的清醒,既不妄自菲薄,更不宜不自量力。对江苏来说,科教资源“多而不强”,科技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短板还较为明显。当前,要重视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只有创新成果及时“变现”,创新资源才能不断集聚,科研一线探索创新才更有底气、更有活力。而创新成果的转化,不是“1+1=2”的问题,在创新流程的每一个节点上,都不能“掉链子”。

  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积累、知识积累、技术积累、资本积累,政府适时给予制度、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尤为必要。但长远来看,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行为,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激励创新最强大的动力、引领创新最灵敏的导向、检验创新最客观的标准,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市场”。不管是创新驱动,还是驱动创新,都需要政府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力。

标签:
责编:马燕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