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这些珍贵家庭档案 记录江苏改革开放40年铿锵足音
2018-07-30 21:46: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陈月飞  
1
听新闻

  光阴荏苒,改革开放行至第40个年头。40年来的家国巨变,留在了每一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一路走来,许多人喜欢梳理时间,编撰家庭档案,用照片、家书、日记、证件、票据等记录小家庭的点点滴滴。个体的吉光片羽,其实也诠释着家国前行的有力足音。

  7月10日,“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截止。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档案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用征集到的4560户反映40年间江苏家庭变迁和生活变化的家庭档案,讲述了一个个江苏人的改革开放故事,见证一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革。

  家庭档案中的改革开放“关键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思想解放、经济特区、私营经济、个体户、乡镇企业……一个个时代“关键词”,在家庭档案中也刻下了印记。

  华西村是改革开放重要坐标和“关键词”之一。老书记吴仁宝非常重视家庭档案。在领导华西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吴仁宝形成、积累了大量个人档案,包括重要文稿、重大报道等文字记录、照片、奖章、奖牌、荣誉证等。这些档案现已成为研究华西村、研究吴仁宝、研究改革开放及进行传统教育的珍贵史料。

  吴仁宝家庭档案中有一本特殊的“伙食账”,记载了吴仁宝1975年4月至1981年4月担任江阴县委书记期间,历次出差或下基层时的用餐付费情况。这本伙食账只有“年、月、日,早、中、晚,角、两、斤”等简单内容,却真实记录了吴仁宝清正廉洁的品格,以及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春风吹遍全国大地。家住金湖县官塘乡(现金湖县戴楼镇)的戴咸明听说后激动不已,经过多个不眠之夜,决定做金湖第一个“吃螃蟹”干个体户的人。1993年5月,他在亲友帮助下办起了“南巡”零售药店,“那时干个体药店心里没底,小平南巡讲话是‘护身符’,可以保佑顺利平安。”

  老戴送来的一纸准许开店的“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真实记录下了改革开放两个关键词:南巡、个体户。这张由金湖县经委签发的文件,经营性质一栏中填着“个体”二字。“这是我省农民在党的政策感召下解放思想,突破土地藩篱,逐步成长为新型农民的重要档案证明。”淮安市档案局金德海说。

  对中国农民来说,种田纳粮是从春秋起延续千年的惯例。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废止,农民种田从此不再纳粮。这一重要变革,在南通农民范宜华收集的一叠五颜六色的农业税收据中,有了深刻而直观的反映。2006年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农民负担监督卡,其中详细列明了他应享受的各种政策补贴、重点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以及监督举报电话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在家庭档案中也有深刻反映。苏州市民孙海航担任10年张家港人民法院金港人民法庭人民陪审员。2016年卸任后,他精心整理任职期间各种资料,包括自撰的陪审案例集,由证件、照片、见报文章组成的纪念册以及4张奖状,汇集成一套有特色的家庭档案。“我要把家庭档案好好保存,继续努力弘扬国家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设计的初衷,促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得更加健康、更加完善。”

  从1958年起,79岁高龄的连云港市民陈凤桐就积极参加民主选举,这次他送来了自己各个年代的12张选民证。陈凤桐表示,这些选民证是我国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好见证,证上从新海连市到连云港市,以及新浦区、新海区、海州区等地名的变迁,也反映出连云港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记录连云港发展,曾任该市建港指挥部负责人的赵泳用的是百万字日记。近百日记本封面烙印着不同年代的印记,有粗糙古旧、装订简单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记本,有毛主席头像语录红皮本,有印有“五七干校”字样的笔记本,还有封面生动活泼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日记本……

  赵泳之子赵鸣说,父亲主要从事港口建设,去世后遗留的日记也记录了40年间连云港港建设历程。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赵泳奉调来连云港。经艰苦拼搏,1986年日记记载了当年建港成果大丰收,赵泳也因日夜苦干被两次下病危通知书,自我调侃“差一点去见马克思”,那个年代人们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跃然纸上。

  除大量日记,赵泳还留下了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口建设现场的黑白老照片,以及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的珍贵瞬间。赵泳一一排列组合标注完善,俨然一个小型而系统的档案库。

  江苏省档案局局长陈向阳说,这次征集的生动实践表明,社会上还有很多折射历史、映照现实、值得深挖的档案“遗珠”。“我们要主动从重视馆室藏档案转变到保护开发全社会记忆上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合作,整合社会记忆资源,让这些珍贵资料既见树木、更见森林。”

  家庭档案记录社会进步铿锵足音

  这是一张富有生活情趣的照片,穿着苏北农村款式老棉袄的老大爷,拿着相机低头眯眼对焦,为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伴拍照,背景是新建的公园。1986年3月13日,这张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这次又被拍摄这张照片的徐州摄影家王汝楫报送给了征集活动。

  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连老人都富有活力,照片传递的信息也是那个奋进年代的写照。征集来的家庭档案,从各个侧面忠实记录着社会进步的铿锵足音。

  一记就是60年的账本,这是无锡市北大街街道梨花社区贺星允老人报送的家庭档案。会计出身的她,从1958年进入一个大家庭生活后就开始记账,“我要搞好家里的团结,实现家庭和睦,做到勤俭持家,就要把账记好,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支出,哪怕是几分钱,都要记清。”这一记,就是60年,贺老一天都没落下。

  22册家庭账本,和赵泳老人的日记本一样充满时代特色。早期用的是有毛主席语录的练习册,后期用的是标准硬壳会计账簿,内容更是展现了40年改革开放给普通中国家庭带来的巨变。

  贺星允以数字举例说,1978年1-6月,她们家收入是1568.3元;2012年1-6月,家庭收入是48249元,是当年的30多倍。40年前,家庭的主要开销在“吃”上,而且改革开放之初物资匮乏,买到的吃食也较为单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不仅食物账目越来越丰富,一家人的开销也涵盖了衣食住行各方面,旅游、买电器等记录也屡见不鲜。“40年来,我家每年收入都在增长,支出也在增加,家庭生活越来越好,越过越幸福。”贺星允总结说。

  从物资匮乏到生活水平连年提高,无锡收藏家朱忠华的家庭收藏是再典型不过的缩影,他收藏的东西叫粮票。

  江苏是粮票发行大省,全省粮票品种目前所见近1万种,所设市县中除了赣榆、沭阳外都发行过粮票,省内10多个农场也发行过粮票。朱忠华这里,有上述粮票的“全家福”。

  1955年-1993年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是伴随粮食定量供应,在流通领域粮食及粮食制品买卖的资格许可证。也就是1993年以前,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而不是有钱就行。如今这些纸片只剩下了收藏价值,见证了居民生活的巨大改善。

  “这次有四五千户家庭报名,许多老物件、老照片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是大有情怀的一件事情。”作为具体的征集人,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全省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办公室主任赵深表示,此次征集重在发掘家庭档案背后的好故事,让家庭找到了与社会发展的共同语言、与时代进步的情感链接。

  老党员高如松用相机记录下了改革开放40年间的家乡巨变。“要说改革开放40年,无锡马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答案莫过于住房环境。”老高出生在1940年代,那时家里住毛草房、烂泥地,家里兄弟多、蚊虫多。到1970年代后期,随着马山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开始大规模兴建住房。

  1981年是个重要的年份。那年开始落实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发展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许多人亦工亦农,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昔日的草棚、平房都逐步建成楼房,村道都用水泥铺设,少数人家建起别墅式住宅,有些还到城里买了商品房。2000年以后,马山镇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建成一批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农村,还完成了12个社区的村庄环境改造提升项目。

  “马山住房环境的巨大变化,充分彰显着新时代的优越性。”高如松感慨地说。

  点滴个人行为汇聚成家国记忆

  国家记忆来源于每个家庭、每个个人记忆的叠加,社会进步来源于每个人个人发展和每个家庭生活的蒸蒸日上。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孙敏表示,每一份个人和社会的记忆都呈现时代的风貌,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也是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

  爱美的姑娘在哪个年代都会追逐当时的时尚潮流,南京姑娘施薇也不例外。40年来以她为主角的影像,忠实记录了中国时尚的变迁。1980年,美国姑妈送给她一块钟山牌手表,17岁的施薇特地到新街口大江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眼戴墨镜、腕戴手表的照片。1981年,第一波日韩潮流袭来,施薇效仿当年最受欢迎的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的发型,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少女“追星”照。

  1980年代,人们的发型、衣着打扮悄然发生变化。1982年,施薇头戴裘皮帽,身穿兔毛裘皮大衣、紧身踩脚裤,脚蹬黑色皮靴的照片,让施薇父亲在台湾的友人非常吃惊,在信中说:“大家都说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了,大陆才会有这么时髦的女孩子。”此后,可供选择的服饰和装束越来越多,施薇的穿搭也更显靓丽。从黑白到彩色相片,从麻花辫到金色时尚卷发,从机织毛衣到韩版外套,每一张个人照片,都镌刻着社会进步的脚印。

  这次档案征集,摄影爱好者不少,无锡市民王孔长一家在其中仍然很特别。这是一个摄影世家,在一台牡丹牌照相机要花近3个月工资120元的时候,王家一家四口就都挂上了照相机。1982年冬,王孔长在自家举办了首届家庭摄影展,四口人人手一台相机的黑白照片在那时极为罕见。

  他家的第二届摄影展时隔24年后举办,亲朋好友和附近居民都来参观,一时传为美谈。这时,这个大家庭已扩展到8人,还是人手一台相机留影纪念。2017年,王孔长的孙子大学毕业后从事微电影拍摄和编辑工作,第三代人又接上了摄影的班。

  爱好还变成了职业。1989年,王家花3万多元开起摄影图片社,2006年发展成广告摄影公司。“年收入从3万到7万,到今天的大几十万,日子越过越好。”今年74岁的王孔长说,他和老伴喜欢上了拍鸟,只要有闲就会一起驾驶越野车,拿着专用相机去野外,一家人的生活在镁光灯中蒸蒸日上。

  征集到的家庭档案,既有物质文明的富足,亦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了这样一组档案,它们由一摞捐赠证书以及众多奖杯奖状组成,这些都属于90岁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2008年,他从收音机里得知汶川地震,毫不犹豫将积攒的1000元钱交给了红十字会。自此,吴老十年如一日,将磨刀攒下的一枚枚硬币捐给灾区和慈善机构,并由此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江苏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这次征集,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过程。”陈向阳说,这次征集扩大了档案工作者的视野,发现许多社会记忆可以纳入管理范围,丰富历史记忆。“点滴个人行为,汇聚起来就能上升为家国记忆。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保存者,我们也希望它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标签:家庭档案;改革开放;记录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