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改革再出发 发展高质量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瞄准产业链高端,走出服装制造企业升级新路——“两条腿转型”,助海澜精彩转身
2018-07-20 07:2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付奇  
1
听新闻

  正是夏秋服装换季时节,走进位于江阴的80万平方米的海澜集团智能物流园,记者看到一片繁忙但井然有序的景象。一座座高位仓储库高达十几米,后台发布一个指令,智能臂就能自动操作,存储量是平装库的7-8倍,并大幅提高准确率。而通过连廊滚筒运输机,可自动输运,并通过分拣平台自动分拨到门店道口。

  “如果通过人工,根本无法支撑全国几千家门店的换季需求。” 海澜集团行政办公室寇沙告诉记者,海澜在业内率先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RFID流水化读取系统”,每件衣服的吊牌里都有一颗芯片,保证每分钟可同时处理500家门店订单,每小时分拣4万件服装,配货速度从24小时缩短至8小时、人工减少60%。50天内100%无条件退换货,不同地区间可异地退换货……高效的物流,保障海澜更优质的售后服务。

  总投资16亿元的海澜集团智能物流园区,拥有库房20栋,总存储能力1亿件,全年吞吐量4.1亿件,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个千亿产值产业帝国的核心竞争力。去年,海澜之家捧出总营收182亿元的成绩单,仅电商就赚了10亿。从“粗纺起家、精纺发家、服装当家”到瞄准产业链高端推行品牌连锁经营模式,海澜集团开创传统服装制造企业“模式升级”之路。

  这条升级路是如何走的呢?“很多人认为传统企业转型只是‘转身’,其实这是‘托马斯大回旋’。我们坚持的是‘两条腿转型’。” 海澜集团副总裁江南这样形容。

  一条是“外转造型”,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重新整合产业链资源。

  去过拉萨的人都知道,在布达拉宫下面,有三家显眼的海澜之家门店。从2002年9月,海澜之家第一家店在南京中山北路开业起,至今开在各地的门店数已超5000家。如今集团没有一套制衣设备和一名制衣工人,却整合国内几百家服装生产商的产能资源,结为利益共同体,海澜则定位为生产商的标准制定者和服务者。

  “简言之就是‘我定标准’,找别人生产;开自己的店,用别人的钱;海澜要做好的,是物流和售后服务。我们每年出两次采购计划,由供应商设计生产产品,通过我们的标准检验才能向门店供货。” 江南说,通过独创“海澜之家”连锁经营模式,集团从研发、生产的“传统服装制造”上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物流和服务上。

  去年,面对行业饱和的形势,海澜集团逆势推出“海澜优选生活馆”等四个新品牌,正是源自对自身渠道的自信。

  另一条是“内转基因”,优化企业人才机构和管理机制,更新企业文化。

  从一家只有18名员工的乡镇小厂,发展到如今的国际集团,资本在海澜的裂变式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江阴市金融办相关人士评价说,挂牌上市,让企业一举跟上“现代化”步伐,实现“乡土企业”的第一步蜕变。

  二次蜕变还需人才加持。“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江南说,瞄准“百年老店”的目标,海澜加大“引智”投入。20年来,集团在人才培养和硬件建设上累计投入超20亿元。通过推出“凤凰计划”、成立海澜商学院,培养战略性领军人才,力求人才兴企。

  “打造世界一流的民族品牌”,今年5月,海澜之家以HLA品牌入驻新加坡,开启海澜国际化新征程。完成从“做产品”到“做品牌”华丽转身的海澜,将发展目光瞄向全球,继续挺进价值链最高端。

  记者 付奇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