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徐州:耕耘在新时代的“希望田野”
2018-07-12 06: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 刚 王 岩  
1
听新闻

  闯富民路 铸乡村魂 搭连心桥

  最近,徐州市委出台多项文件,提出实施现代农业提质、乡风文明建设等“八大工程”,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乡村人才振兴等“十项行动”,乡村振兴路线图更加清晰可见。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科学统筹、系统推进,探索具有徐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闯富民路,乡村成了“聚宝盆”

  去年底,徐州农业又捧回一块金字招牌——被国家农业部等八部委正式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然而,在农业总产值、林木覆盖率、水果产量等多项指标均领跑江苏的背后,徐州农业还存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长、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硬伤”。徐州贫困农户和人口均占到全省四分之一,实现269个经济薄弱村和68.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乡村振兴,如何破题?徐州农工办主任苏伟说,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乡村振兴不能脱离“农业”这个根本。当前徐州正倾力打造19个效益明显、示范带动强的产业集群、加工集群、市场集群,推动优势产业与优势要素的集聚。今年,现代农业产业重要示范带工程投资达34.9亿元,农业农村重点工程投资达93.7亿元。

  位于铜山区吕梁山的马集村,曾是省级经济薄弱村。如今守着3000亩杏园,村民们一边线上线下卖农产品,一边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每亩地收益七八千元。“三月赏花、五月摘杏、十月赏秋”,高峰期要接待30多万游客,“一个摘杏节,杏就卖得光光啦!”村支书卢兴村很自豪。

  乡村振兴必须改变农村长期“失血”“贫血”状态,让城市的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40岁的沛县胡楼村村民徐宗海,是远近闻名的创业“能人”,在外闯荡多年,这两年回村承包起木耳、食用菌大棚,一年净收入30多万元,还带着十多个村民发家致富。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如今,徐州各个村镇都在因地制宜探索致富新路。2017年,全市年收入7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37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5.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97元,增幅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

  铸乡村魂,农民活出精气神

  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大巧若拙的农业景观;从乡愁浓郁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严子孝的传家祖训,到邻里守望、亲诚厚礼的乡风民俗,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印记。

  在徐州,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文化寻根,留住“乡愁”。丰县城南18公里处,古时黄河决口后形成了长28.5公里的大沙河。近年来,这里的人们深挖大沙河文化资源,建古镇,搞旅游,建立大沙河精神纪念馆。透过一张张照片,人们仿佛看到大沙河人民当年百折不挠的生活劳动场景,更加体悟到“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大沙河精神的深层意蕴。在青砖灰瓦的古镇中穿行,人们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回到梦里老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享誉全国的马庄村,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精神面貌怎么样。

  马庄人有不一样的精气神。这里的村民农忙打工之余还会参加农民乐团、民俗表演团的演出,自编自演自唱各种文艺节目,“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乐团副团长李红侠10年前就是冲着马庄的快乐生活,非要从外乡嫁过来。她笑着说:“别的村子都羡慕我们,说马庄人心齐,活得有滋味。这就是长年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村民的素养气质。”

  当前,徐州上下正在深入总结并推广马庄经验,突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实施“十大工程”,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搭连心桥,“三治”激活向善心

  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丰县梁寨镇党委书记王磊是老百姓眼里的“溜达书记”。他说:“乡村治理,难在如何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老百姓信任感,激发向上向善心。”2013年5月,梁寨独创“走村串户”工作法,以“一张连心卡、一辆流动车、一个日记本、一个信息网”为载体,探索出“镇干部、村干部、党员、乡贤、梁寨好人”五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架构。如今,这个曾经落后贫穷、上访户较多的乡镇,俨然成了苏北的“小江南”,不仅风景秀美,更因民风淳朴向善、干群关系融洽和谐而广为人羡。

  镇妇联主任李玉贞从第一次上门入户被老百姓当做卖保险的往外推,到如今“老远见到就喊你”,她感觉“党组织的力量又回来了”。而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带来让人惊喜的变化——村民自愿捐款改造建设渊子湖;社会企业、热心人士主动筹建“教育资金”,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家庭;300多名“大老执”活跃在村镇,对村里的婚丧嫁娶等大事定规矩、守底线……

  “可别小看这个文明榜,它是村民道德展示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每家每户的言行举止,就连村民娶媳嫁女都要到这里来探探‘老底’呢!”站在铜山区潘楼村广场约50米长的“十星级文明墙”面前,村支书张衍刚不无自豪。村里还评选“好婆婆”“好儿媳”“好少年”等,“大家都觉得能得奖是一件特光荣的事儿。”

  徐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被总书记肯定的马庄“一强三带工作法”,到梁寨“走村串户”法、潘楼“十星级评比法”,基层党组织始终注重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特色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乡村之美,美在殷实富足、田园秀丽,美在守望相助。新时代新乡村,徐州,乡村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全面小康的美景扑面而来。

  通讯员 陆金玉

  记者 刘 刚 王 岩

标签:乡村;连心桥;富民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