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地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0日,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未来五年新目标,为残疾人脱贫、康复、就业和参与社会提供更多保障举措,确保全省479万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就业优先,让生活更有尊严
盛夏季节,如东县残联走村入户的步伐没有因天气炎热而停止。这几天,当地残联再次来到挂钩结对帮扶的洋口镇同文村走访。进门先给每户困难家庭送去一台电风扇,再坐下聊家常:家里几口人,都有哪些困难,最急需解决什么问题。残联工作人员一一做好纪录,并与村委会共商帮扶计划。这样的帮扶过程,全部要上传当地“阳光扶贫”APP系统。
“我们将按省委要求,当好残疾人需求的第一代言人。”如东县残联负责人介绍,他们制定“阳光扶贫”季度走访计划,上半年走访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家庭36户。有创业愿望的,由残联安排参加创业培训班,在创业项目和资金上优先扶持。缺乏一技之长的,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县残联还举办专场招聘会,帮他们找工作。
“把最困难的群体摆在最优先的位置,用最有力的举措,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真正让残疾人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保障的最新要求。我省实施的就业优先计划,就是要从根本上保障残疾人更有尊严地生活。
“十三五”以来,我省已有3.32万残疾人实现实名制就业。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还将鼓励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从事电商和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支持盲人按摩业向规范化、品牌化和医疗推拿方向转型发展。确保“十三五”末,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90%以上、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率达60%以上。
“残疾人之家”有望街道全覆盖
这几年,从“凤凰残疾人之家”走出去的10名残疾人,和健全人同工同酬。机构负责人顾静告诉记者,通过培训和支持性就业,他们当上保安、车辆管理员或酒店客房服务员等,最长的已工作4年。像这样的机构,南京市鼓楼区已开设12个,实现街道全覆盖。
“残疾人之家”承载许多家庭的希望。残疾人参加简单易行的产品加工劳动,既改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又减轻家庭照护压力。
贫困残疾人脱贫,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我省仍有23.6万残疾人尚未脱贫,占低收入人口的五分之一,尤其是无法正式就业的残疾人。
大力推动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让部分特殊人群就近就便实现辅助性就业,成为今后的重点任务。全省已建成“残疾人之家”1183家,1.36万名残疾人从事辅助性就业,2.9万名残疾人得到日间照料。今年“残疾人之家”有望实现街道全覆盖。各地还将发放残疾人日间照料补贴和辅助性就业补贴,寻找简单劳动产品加工项目,争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支持参与。
残疾人事业是底线事业,更是标杆事业。有了残疾人生存发展的高质量,才有完整意义上的发展高质量。这五年,我省特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取得新突破。省残联与句容市合作,为茅山老区229户农村建档立卡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青壮年残疾人家庭安装3KW屋顶光伏电站,每户每年可获3000多元收入。今年,省政府启动5000户光伏扶贫民生实事项目,并将向全省推广。
变“人人享有”为“高质量享有”
“自从配戴上神奇的耳朵,才知道美好的人间,不止用眼睛去欣赏……”在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来自省聋儿语训中心的3名孩子用清晰的发音和深情的朗诵深深震撼了与会代表。他们都是受益于免费人工耳蜗项目而重新开口说话的孩子。
人工耳蜗费用在10万-30万元之间,再加上手术费康复费,很多家庭只能放弃。江苏实行项目申请“零拒绝”,5年797名听障儿童获免费救助。经过康复训练和随班就读,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听说读写,上学玩耍。
残疾人要回归社会,第一步就是康复训练。康复事关残疾人生活的改善,乃至生命的重建。省委、省政府最新要求,实施科学康复,变“人人享有”为“高质量享有”,让更多残疾人在高水平的康复治疗中身体好起来,心扉敞开来。
过去的五年,我省率先将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免费康复从贫困家庭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并延伸到7-14岁残疾儿童。全省建成残疾人康复机构421家,基本满足2万多名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需求。五年里,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达11.5万人次,8.4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手术。
我省还将率先试点康复、护理等新型商业险种;争取制定减免残疾人停车费用和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优惠政策,破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各种障碍,努力为他们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记者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