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南京市栖霞区新城建设保下老街旧村 “城中村”变身“文创村”
2018-07-09 07: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巍钟  
1
听新闻

  “就是这个村子,叫兴卫一队,我们在城中村拆迁中刻意留下来的。”7月7日,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尚俊领着记者,穿过城北一片片废弃厂房和拆迁工地,来到京沪铁路边的兴卫村。“兴卫二队、三队都拆了,一队紧邻铁路和兴卫山,品相不错,我们准备保留50栋民房,整理后建设‘村史馆’,改造成‘文创小镇’或‘艺术村’。”

  登上兴卫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丁家庄高层组团,以及侧后方的南京火车站,周边开发如火如荼。随着交通改善、绿化提升,迈皋桥地价噌噌上涨,前方经五路地块规划商务商贸集中区,华润、华发以72亿元摘牌,着手投资200亿元建设商住综合体。兴卫一队在山脚下,区位环境不错,为何整村保留不开发?

  “村落也是历史记忆,文创需要宁静空间。”街道办事处主任安太平说,截至6月底,迈皋桥地区16个城中村多已拆迁,成为南京铁北改造中率先搬迁城中村的片区,仅保留兴卫一队,是为了给迈皋桥保留一片记忆,给村民留个“念想”——将来周边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时,大家再回来看看祖辈生活的村落,了解改造前的迈皋桥啥模样。当然,彼时村子已是“旧瓶换新酒”,老村整治后改变功能,文创公司和白领人士将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栖霞区铁北片区从迈皋桥到燕子矶,面积30平方公里,历史上是南京的老工业基地、城中村集聚区,如今规划建设南京的迈燕新城。虽出于建设需要,这里的工业企业、城中村、棚户区必须搬迁,但栖霞区并未简单一拆了之,而是对该片区的文化遗迹、工业遗产摸排整理、保护利用,为新城建设注入“文化因子”。

  和燕路是纵贯城北的主通道,这条路迈皋桥段有一条城北居民耳熟能详的商业街——迈皋桥老街,长1.3公里,正按照民国风格改造。“和燕路从和平门(神策门)到燕子矶,最早是一条驿道,渐渐演变为商业老街,历史上茶楼、米铺、旅馆众多,陶行知、冯玉祥曾在这里生活过。”潘尚俊如数家珍,改造前老街街容凌乱,且跟和燕路隔着条“龙须沟”——北十里长沟二支。改造中他们先拆除河道上的违建,清淤治水,把暗沟建成敞开的滨河游园,接着对沿街立面出新,恢复梧桐印记、六角亭、十里长沟等历史景点。如今老街人车分流,人气很旺,放眼青砖小瓦、飞檐拱壁,一派“民国印象”。

  和燕路通到江边,是燕子矶老镇。结合幕燕风光带建设,燕子矶下的临江街正拆迁改造,复建老街上的“工农兵饭店”“春江照相馆”“文化站”等,打造10万平方米的滨江小镇。从燕子矶到尧化门,燕尧路长4.4公里,高出路基近10米,宛如一道绿色长廊。“这条路很有来头,历史上是明外郭的一段。”燕子矶新城规划管理部陈智敏介绍说,明城墙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外十八”指的是明外郭十八座城门,其中仅燕子矶观音门留有影像资料,新城建设大做“文章”:复建观音门,让游人登临送目、俯瞰长江;土城头路两边建起最宽达百米的绿化带,形成整个新城的“绿廊”。陈智敏说,待周边路网完善后,这条长廊将辟为“遗址公园”,串联城北众多开发小区,供周边居民健步休闲之用。

  燕子矶地区的化工企业也不是“一搬了之”,新城指挥部“沙里淘金”,把一些废弃厂房“变废为宝”。原南京化学试剂厂搬迁后,1.6万平方米的厂房办公楼改造为民国风貌的文化街区——“1934南京第九区”。“这里在民国时期是第九区,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燕子矶新城有关负责人说,老厂房改造后,南京泰晤士国际学校投资5亿元建设15年一贯制的国际学校,今年9月开始招生,加上进驻这里的南外仙林分校,让整个新城的教育配套一下上了台阶。

  老厂房里开办国际学校,生产大队蝶变艺术村落,乡镇公路变身“遗址公园”……这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改造故事,是迈燕新城精彩蝶变的缩影。“城市发展是个生命有机体,历史传承是一座城市的乡愁。”栖霞区委书记邢正军说,迈燕新城不仅要以优质配套、产业升级取胜,还要记住历史、讲好故事,建设有底蕴、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区,让文化成为新城的“感召力”,成为凝聚居民的“黏合剂”。

  通讯员 储 纲 陈 宁

  记者 顾巍钟

标签:燕子;城中村;栖霞区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