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经济走笔|让更多农民跨越鸿沟玩转“新农具”
2018-07-04 07: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袁 媛  
1
听新闻

  江苏“互联网+农业”发展领跑全国,去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64亿元,同比增长27.7%,“淘宝村”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三。大潮之下,以沭阳县堰下村和宜兴市丁蜀物联网农业小镇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已让手机摇身变为农民手里时尚“新农具”,改变着农村和农业的面貌。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手机真正成为更多农民得心应手的生产工具,还需要跨越诸多障碍。如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手机作为新型生产工具,在农民手里更易产生“马太效应”:部分农民能跟上热点,将“互联网+农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但更多农民却被技术发展的高速列车甩得更远。

  《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显示,开展网络销售的农户约为调查人数的11.14%。江苏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较好,但农民上网资费占收入比重高于城市居民。此外,对部分农民来说,智能手机的购置费也是一笔负担。因此,推进智能手机销售向农村下沉、推动手机上网提速降费,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仍是推广手机“新农具”的先决条件。

  更高的门槛,在思想观念和技术层面。以开设网店为例,资料审批、产品拍摄、文案描述、合规上架、售前售后、物流安排……电商的高度发达在带给农民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专业化的管理要求,无论经营流程中哪一环对接不好,都可能成为农产品拥抱互联网的拦路虎,让部分农民产生畏难或抵触情绪。

  破除数字鸿沟带来的观念差异,解决技术普及的难题,需要久久为功。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扶贫组织可积极探索,引入相关企业和民间团体深入乡村结对共建,分层次分类型举办多形式的培训,以扶智的方式提供有效技术帮扶。建立带头人制度,鼓励手机“新农具”的先行者拓展经营渠道,带动和帮助接受新事物困难的农民,以培养特约种植户、开展联合经营等途径发展“订单农业”,帮助“互联网+农业”做大做强,也为技术滞后的农民托底,让手机“新农具”惠及更多农民。

  作为“新农具”,手机能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开网店,在动植物疫病远程治疗、农机精准作业、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种植决策辅助等方面都大有可为。然而,目前相关应用仍然太少,专业化程度也不够。大力开发农业专业化手机,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仍需深入挖掘手机“新农具”的应用空间。

  袁 媛

标签:手机;农具;农民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