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华日报木刻版画作品及史料巡展在南京开幕 以刀代笔,传承红色基因
2018-06-29 07: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董晨  
1
听新闻

  木刻版画作品《战友——鲁迅与瞿秋白》

  木刻版画作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活动现场。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金琎摄

  6月28日,随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段熟悉的旋律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响起,“新华日报木刻版画作品及史料巡展”首展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此次共展出80幅刊载抗战木刻版画的新华日报老版面,以及60幅由古元、李桦、力群、王琦等老中青版画家创作的具有时代印记的经典版画。

  《新华日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第一张开辟“木刻阵线”专版的报纸。1938年1月11日创刊号的报眼上,刊登的便是版画《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双传学介绍说,“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照片和影像极其匮乏。一大批响应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以新兴的木刻艺术形式记录侵略者的暴行,反映抗战的悲壮,呼唤民族的崛起,很多黑白木刻画就是战斗的真实记录。当时,《新华日报》大量选用具有战斗性、鼓舞性的木刻版画,对激励民族解放的信心,鼓舞抗战的斗志,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

  刘岘的《巩固团结 抗战到底》、胡一川的《毛主席》、杨先让的《敬爱的周总理》、伍必端的《列宁和中国志愿战士》、吴俊发的《方志敏》、俞启慧的《战友——鲁迅与瞿秋白》、张嵩祖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陈玉平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此次展出的36幅中国第一代黑白木刻版画家的作品跨越80余年,36位艺术家中已有20位离我们而去。在世的16位作者,年龄最小的陈玉平先生也已是古稀之年。85岁的俞启慧老先生带着他1961年创作的黑白木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前来参展,他回忆起这幅作品的创作经历,“当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那一年,我刚刚从中央美院毕业。如何用版画作品更好地纪念和缅怀鲁迅先生,一开始想了很多方案,都不是很理想。后来在绍兴的实地走访中,鲁迅先生多次冒着危险为瞿秋白先生提供庇护的经历,触发了我的灵感。在创作中,我运用大块黑白的处理手法,将两人肩并肩的友谊浑然一体地展现出来。两人深厚友谊的背后,更是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执着。”

  开幕式现场,谈起自己的作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出生于1947年的版画家陈玉平激动地说:“没有全民族的奋力抗战,赶走日本侵略者,东北就不可能有今天这般‘换了人间’的景象。我老家就在黑龙江,这也是一幅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作品,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染红了世界,反映了改革开放为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工作缘故,知名版画家陈超有机会翻阅了《新华日报》自创刊以来的报纸。“新华日报和木刻版画之间的历史渊源值得铭记,版画是新华日报历史的一部分,新华日报也承载了中国新兴木刻史的一部分。烽火岁月里,刊登在新华日报上的版画,发挥着匕首和投枪的作用,跟敌人进行战斗。”他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我们需要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

  南京首展结束后,新华日报木刻版画作品及史料巡展还将先后前往宜兴、淮安、徐州、盐城、上海、重庆、延安、北京等地,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历史的荣光。双传学表示,在新华日报走过80年辉煌历史的时候,我们举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巡展,就是要重温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举过的旗帜、树立的信仰,激昂斗志,砥砺前行,以全媒体形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记者 董晨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