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86),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俘越王勾践。强大的吴军乘胜挥师渡江,吞并了江北的邗国。之后,夫差的目光投向北方,想与强大的齐国争夺霸权。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河流纵横密布。吴国的精锐之师是舟师水军,“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当时,长江与北方的淮河之间并没有通联的水道,吴军要通过水路北上,需出长江口由海路进淮河,海上风急,行船艰难。深思熟虑后,周敬王三十四年,夫差作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在江淮之间开挖人工运河。
《左传》对此的记载简略到极致:“吴城邗,沟通江淮”。顾风告诉记者,这七个字其实记录了两件大事:吴国在邗国城邑的基础上建造新都邑;开挖江淮的人工运河——邗沟。
《水经注》载,邗沟又称“邗江”、“邗溟沟”、“中渎水”,全长三百八十里。有了这条运河,吴国兵船能轻松地进入淮河,并进而驶入北方的泗、沂、济诸水,实现北上争霸的战略意图。
邗沟就像2503年前埋下的一颗种子,在漫长岁月中,长成了枝干茂密的大树——横亘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水网体系。
有趣的是,“吴城邗”和“沟通江淮”发生在同一年。大运河“出生”的公元前494年,也被视为扬州建城史的开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15年,“同龄”的大运河和扬州城在这一年也迎来了自己“2500岁”的生日。
东汉时期,政府对邗沟进行整治,使其成为从洛阳而来的大运河的重要一环。由当时全国最大的漕粮中心洛阳入汴渠,至徐州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转经邗沟可直达江南。
“扬州地区的运河在不断变化,每个朝代都有新的运河开挖,运河体系更加完善。”顾风介绍,西汉初年,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都于广陵(扬州)。刘濞封地南有铜山,东临大海,他“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挖了大运河重要支流运盐河,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延伸至海边,高效地将盐场所产食盐运至扬州,再通过大运河和长江扩散至全国。顾风说,运盐河的开挖,为后来扬州成为千年盐运中心,保持长久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夫差和刘濞,一个开挖了邗沟,一个开挖了运盐河。巧合的是,他们也都是“吴王”,是奠定大运河体系至关重要的人物。
在邗沟故道和古运河交汇处,记者看到,岸边巍然屹立着一座“大王庙”,庙内供奉着两尊峨冠博带的神像,正是夫差和刘濞。
隋朝统一中国后,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大运河学者李德楠介绍,605年,为了加强首都洛阳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保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北方,隋炀帝下令疏浚邗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并疏凿江南运河;608年,隋炀帝又开凿了永济渠,直抵涿郡。
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延伸至江南的“Y”字型大运河得以形成,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实现第一次全线贯通。
“这一庞大内陆运河体系中,扬州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 顾风说。
历史上对隋炀帝的评价,贬多于褒,但顾风认为,隋炀帝“功大于过”,他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客观上促成了隋唐时期扬州的空前繁荣。
类似的观点,晚唐时就有人提出,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点明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重要意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唐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富甲天下。扬州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说,唐代的扬州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东南第一大都会,是相当于如今“北上广深”的超一线城市。
《旧唐书高骈传》说,唐代扬州地处“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华;九世纪大食地理学家伊本郭大贝将扬州与广州、泉州、明州并列为东方四大商港;一句流行全国、家喻户晓的俗语“扬一益二”更是说: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中,扬州排第一,成都(益州)排第二。
扬州还是唐代最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江淮以南八道的漕粮均由扬州北上,运往洛阳与长安,“舟樯栉比,车毂鳞集,东南数百万艘漕船,浮江而上,此为搤吭”。
唐人歌颂扬州繁华的诗篇多达数百首,“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夜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斗牛”“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黄杰更是将当时的扬州比作“中国最诗意的城市”。
“元代以后,大运河迎来第二次南北大沟通,虽然政治中心已转移至北京,“但扬州依然是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黄杰说。
在扬州古运河边的东关街景区,有一座马可波罗纪念馆,这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与扬州有独特的情缘。他在《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扬州)城甚广大,所属二十七城,皆良城也”,城中有很多制造骑兵装备的工匠与作坊。马可波罗本人还在扬州当过三年地方官。
因大运河而兴盛,扬州的繁华一直持续到清末。正如大运河学者李德楠所说,在6-9世纪的隋唐时代,在16-19世纪的明清年间,扬州是一座被运河包围着的城市,是可以代表中国形象的最富有、最美丽且具有影响力的城市。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现长约1797公里,江苏段全长690公里,扬州段运河长达150公里。运河扬州段,北起扬州淮安交界处,南至长江边的瓜洲镇,已有1条河道(淮扬运河扬州段,包括6条河段)、10个遗产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古邗沟故道、里运河、扬州古运河、瓜洲运河、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个园、汪鲁门盐商住宅、盐宗庙、卢绍绪盐商住宅。
“扬州不仅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拥有大运河遗产点最多的城市。”顾风说。
古运河流经扬州市区,在古城东南有一个拐角。长不过数百米的康山街距离河边不远,两座大运河遗产点——盐宗庙和卢绍绪盐商住宅在街东头“并肩而立”。
黄杰告诉记者,扬州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很多和盐商有直接联系。扬州坐落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运盐河直接沟通黄海边的盐场。唐代,扬州就已经是盐业重镇。
发展到明清,扬州成为两淮盐业中心、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重要基地。在官府督办下的盐商迅速崛起,他们垄断盐源,左右盐价,积累起巨额财富。盐商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明清两代扬州的城市面貌。
记者在盐宗庙内看到,这里供奉着夙沙、胶鬲、管仲三位“盐神”。清代,两淮盐商们饮水思源,感恩盐业的祖师爷,也期望得到他们的庇佑,遂建起这座在国内独一无二的盐宗庙。
盐宗庙的隔壁是扬州现存最大的盐商住宅卢绍绪宅邸。卢绍绪曾任扬州两淮盐运司泰州分司富安盐场盐课大使,后弃官经商。据载,康山街是清代扬州盐商富贾汇聚的场所,卢宅位于最东首,寓意稳居商家席位之首。盐商的豪奢在卢宅展露无遗,宅邸宽敞宏大,装修多为楠木,前后多达九进,前厅可容百席,俗称“百宴厅”。
位于古运河边南河下的另一处盐商住宅——汪鲁门故居,气派程度也不亚于卢宅,楠木大厅铺地的是出自苏州陆慕的“金砖”——本为皇家建筑专用。
明清扬州园林多为盐商所建,曾遍布绿杨城郭的大街小巷。大运河遗产点——个园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作,最初也是盐商住宅,创建者为两淮盐总黄至筠,后又为盐商出身的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所有。
走入个园,最吸引人的是春夏秋冬四座假山。夏山宜看,用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叠成;秋山宜登,黄石搭就,高大挺拔,峰回路转。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扬州本不产石,个园大量使用的太湖石、黄石、宣石就是通过大运河、长江船运而来,高昂的运输成本,只有一掷千金的盐商才负担得起。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边的扬州城犹如一块磁石,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他们中,有文人,有商贾,有官员,有宗教人士,还有帝王。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的每一次南巡,扬州都是重要一站。
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的天宁寺曾是“江淮诸寺之冠”。寺前碑亭内有一方大大的石碑,指着碑上“御马头”三个大字,顾风告诉记者,1755年,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扬州盐商在天宁寺西侧建天宁寺行宫、御花园、御码头。
此后乾隆皇帝的五次南巡,来到扬州,都驻跸在天宁寺行宫。
“当年乾隆的船队从古运河转迎恩河,在御码头下船来到行宫。从行宫去瘦西湖,也由这处御码头坐船前往。”顾风说。
可惜的是,规模宏大的天宁寺行宫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燹,但御码头保留了下来。码头用青石垒筑而成,经历两百多年依然完好无损,坚固如初。
为了迎接乾隆南巡,扬州盐商们在瘦西湖修建亭台楼阁,广植花草树木,打造了绿杨城郭、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等“瘦西湖二十四景”。
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有怎样的作为与担当?
来到位于大运河遗产点个园对面的“扬州486非遗集聚区”,记者看到,这里集聚了将近300个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展示项目,包括雕版印刷、古琴艺术、扬州剪纸三个世界级非遗项目:扬州漆器鬁漆技艺、扬州玉雕、扬州刺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等19项国家非遗项目。
为何用数字“486”定名?负责人介绍,“486”就是指公元前486年,那是大运河的前身邗沟开凿的年份,显示着扬州非遗和大运河密不可分的血缘联系。非遗承载着扬州古城的记忆,“486非遗集聚区”通过非遗技艺展示、非遗产品展销、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集文化、产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确保大运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
保护大运河文化遗存,既要保护好文物遗存、水工遗存等物质文化,也要保护好手工技艺、工程技术、戏曲文艺、饮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龙介绍,扬州对境内的10个遗产点和6段河道以及古镇、古闸、古坝、古码头、古民居等进行有计划的修缮保护。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上,扬州颁布实施了大运河扬州段保护规划,制定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建立了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扬州还成立了大运河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让每一个人都来保护这条母亲河。除了“486”非遗集聚区,扬州大运河沿线还建立了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13个传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基地、中国琴筝文化产业园等文化集聚区。
运河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如何让运河文化进入百姓家,融入寻常生活?
姜龙介绍,扬州举办了“大运河书香文脉传承发展论坛”,创作舞剧《水印扬州》、木偶剧《运河之花》、扬剧《鉴真》、广播剧《运河之子》等作品,推动“运河风情”、“江南曲美”等运河展演品牌赴10多个城市展演。古运河水上游览和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览线也在打造中,扬州还将在运河沿线培育建设沙头乐活小镇、湾头玉器小镇、邵伯运河风情小镇、界首“芦荡渔乡”小镇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
大运河是人类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成果,运河之美,首先是水美。姜龙透露,围绕打造运河沿岸绿色廊道,扬州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对重点生态敏感区和永久性绿地实行立法保护,启动实施了总投资62亿元的27个重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为大运河构筑坚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记者 于锋 实习生 林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