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18日讯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两年多来,江苏以生态优先、环保先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实效,雾霾少了,蓝天多了。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PM2.5浓度为49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68%,13个设区市平均重污染天数降为3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五年前分别削减24.6%、27%。
省气象局监测数据也表明,江苏平均霾日从2013年178天下降到2017年60.5天,重污染天气过程从23次减少到7次。“江苏近年PM2.5浓度实际下降4%-15%,其中气象条件贡献为0.5%-3.5%,这就表明,我省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省气象局有关人士说。
数据背后是江苏铁腕治污的决心和作为。2013年到2017年,省级环保引导资金共安排79.27亿元,其中32.85亿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占41.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压减钢铁产能1214万吨,实施减煤、减化,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同比减少1000万吨以上,关闭化工企业1421家,完成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石化五个行业提标改造项目676个,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29.5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5.4万辆。
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施行后,我省还配套制定修订《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规规章和地方标准,为全面治气提供法律依据。今年,国家和地方标准中的特别排放限值执行范围从沿江8市扩大至全省。
目前,我省率先实现PM2.5监测能力市县全覆盖,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82个。建成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系统,城市预警提前至48小时,区域预警提前至5天。
“长三角地区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还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我省PM2.5浓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一年中还有三分之一天数没有达标,年均浓度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冬季霾污染和夏季臭氧超标问题,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的重要因素。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高位,一旦外部条件具备就可能诱发大幅波动甚至恶化。
大气污染防治的挑战,也表现在特殊省情上。江苏是经济强省、工业大省,维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减排压力也很大。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8万家,其中重工业企业占60%以上,火电发电量、钢铁产量、水泥产量均居全国前三。我省煤炭消费总量约2.7亿吨,居全国第五,单位国土面积耗煤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5倍,我省主要依靠柴油货车运输,铁路货运量占比不足3%。
尽管有各种困难,坚持用最严格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是我省在大气污染防治上的一贯立场。5月30日,省政府约谈空气质量下滑的常州、淮安、镇江、宿迁、徐州5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督促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尽快扭转不利局面。同时在主流媒体曝光典型环境违法行为,促进环境守法常态化。
省政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后3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为实现PM2.5和臭氧的“双控双减”,我省将制定标准更高的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开展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分类整治10万家“散乱污”企业,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全面整治化工园区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污染,升级应急管控,细化限产限排管控清单。
“实现大气污染物的源解析,是实现总量控制、质量控制的关键。”业内专家说,首先要了解污染源是什么、有多少,再考虑先减谁。目前PM2.5排放清单和源解析尚处于起步阶段,VOCs排放清单和源解析基本还是空白,臭氧形成机理研究滞后。因此,加强污染防治的科研支撑,是有针对性进行治理的核心。
依靠末端治理减排潜力有限,调优结构源头治理才是上策。我省约2/3的重化工产能、70%左右的钢铁产能集中在沿江两岸,涉及石油、化工、电力、钢铁等行业。专家建议,重化工企业重组搬迁、重新布局,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省政府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将进一步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让老百姓获得更多蓝天白云,头顶出现更多的繁星闪烁。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