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150件文物看遍江苏运河沿线8000年
2018-06-07 23: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宏伟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6月9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今天上午我省遗产日主场系列活动在镇江博物馆拉开帷幕,其中《流韵--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出土文物精粹展》汇聚了我省运河沿线8座城市12个文博机构的约150件文物,讲述了运河沿线城市8000年文化史。

  大运河江苏段北起徐州南至苏州,共长683公里,江苏是大运河最早开凿的省份、是大运河流经线路最长的省份、是大运河流经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是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最多的省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运河江苏段的遗产点最多。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告诉记者,展览跳出了大运河江苏段本身,重在展示沿线悠久灿烂而多元的文明史,讲述大运河如何串联起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和楚汉文化三大文化圈。

  进入展厅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个变形的像猪头一样的陶支座,林留根告诉记者,它和旁边的陶釜出土于距今8000年的泗洪顺山集遗址,釜就是锅,先民们用几个陶支座撑起釜点火做饭,过上了居家生活,这也是江苏境内已知最早的考古文化遗址,一下了把江苏的文化明向上推了1500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起点,镇江吴国早期的中心,展柜里有几件不起眼的破碎陶器,镇江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何汉生说,它们出自吴国青铜铸造工厂孙家村遗址,是戈、剑和农具的陶范,几块范合在一起,向空腔内注入青铜汁,就可以铸成青铜器。这处遗址的时间贯穿了吴国的始终,是吴文化的重要见证。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对后来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产生重要作用。他在兵变中被杀就埋葬在扬州邗江曹庄,展览中不仅展出了他的墓中出土的编钟,而且把他的萧皇后的金冠仿制品放进了独立展柜。金冠框架由两个拖下来的博鬓、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环带的3道箍组成,还包括12块水滴形饰、13棵花树,冠主要采用铜、金、玻璃、汉白玉、珍珠等10种材料制成。这批文物见证了大运河在隋唐盛世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为后世中国南北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文物不仅见证了南北方的交流,比如邳州煎药庙西晋遗址出土的青瓷扁壶,形象上就借鉴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制水囊。还有些文物则见证了中外交流,例如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驯犀俑,犀牛是苏门答腊种,驯犀人则是一个胖嘟嘟、黑乎乎挺着大肚子的外国人;句容春城南朝刘宋墓葬出土的玻璃碗晶莹剔透,通体遍布着精致的凹形球面,这种萨珊玻璃来自遥远的伊朗高原。展柜中有一件的青瓷瓶出自张家港的黄泗浦遗址,那里在唐代不仅是重要的对外海港集镇,而且是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的起锚地。

  展柜中一只约半米高的银瓮出土于镇江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因为时代久远已经被氧化成铁黑色,这是银瓮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镇江博物馆副馆长、展览策划人之一王书敏告诉记者,丁卯桥位于运河边,当年是水路进出镇江的必经之处,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诗句作者许浑的家乡。1982年这里发现了950多件银器窖藏,出土文物就包括镇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银鎏金“论语玉烛”酒令筒,出土时银瓮中放置了大量银器,至于它们为什么被埋在这里?这是一个千古之谜,有人推测它们是从金银器生产的重地镇江向皇家进贡的贡品,却因为发生了战乱等变故而匆忙掩埋。

  大运河担负着漕粮运输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明清两代在淮安是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的驻节地,使之成为运河枢纽城市,清口枢纽等水利遗迹成为“蓄清刷黄,济漕保运”国策的见证。而在镇江,京口闸从宋元使用至明清,考古中发现的低温蓝釉香炉虽然残破,但现存部分仍能看出炉壁上烧制着立体的龙和云,造型非常生动,据考证这里曾有过天妃宫(又称妈祖庙),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里祈求旅程平安。京口闸处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口,因为运河水位高于长江,这里共设置五道船闸,通过复杂的注水、放水,长江来的船只在这里爬上四级“水台阶”,就可以安然进入运河。这种复式船闸是古代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而京口闸则是这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这种原理至今仍在葛州坝和长江三峡等水利设施的通航中使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宏伟

标签:大运河;江苏;运河;文化;文物;沿线;8000年;镇江博物馆;出土;150件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