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发展坐标系上,新时代昆山人正以再出发的姿态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用拥抱全球的开放大平台铸造功能强大的创新引擎,把高质量发展深深铭刻在931平方公里土地上,为“昆山之路”赋予新内涵——
思想大解放
闯出一条“昆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回首40年,可以清晰看到,“昆山之路”最关键的就在一个“闯”字,在没有路的地方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样板。
时间闪回到1984年。当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建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这个苏州排名最后的“小六子”自然没份。当其时,乡镇企业已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苏南大地萌发,眼看着周边兄弟县市依托“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过上了好日子,而昆山人还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过着穷日子,当年全县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穷则思变!深感“压力山大”的昆山领导层面对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的热切期盼,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不能“等靠要”,自掏腰包也要创办开发区!
没有工业基础,更没有鼓励政策,昆山人咬咬牙从捉襟见肘的财政中挤出一点钱,在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自费开发搞起了工业小区。很快,这个功能上依托老城、技术上依靠大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的工业小区有了模样。“我们自费开发工业小区,为的就是甩掉‘小六子’的帽子。”今年86岁的原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目光依然那么坚定。
真干起来,机会来了。那时正赶上发达国家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昆山人分析形势,觉得再去走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只会永远落在兄弟县市的后边,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宣炳龙是最早参与创办“工业小区”的干部之一,后来长期担任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是昆山开发区当之无愧的“操盘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具体干活儿的”。他说思路决定出路,昆山决策层制订的这个发展思路也决定了昆山开发区未来特色鲜明的发展基因,那就是外向带动。工业小区一落地,当年日本知名的手套厂商苏旺你公司便来了,日本老板三好锐郎以150万美元投资,在蛙声阵阵的十几亩稻田里盖起了一片厂房,从此诞生了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一时间“苏旺你”名动全国。
“中外合资当时是个新鲜事,我们又是个层级很低的县办工业小区,审批异常复杂。我们一趟一趟跑南京,整整跑了102趟。那是个火热的夏天,我们的小面包车没空调,就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一层报纸,开一段路就下来给报纸上浇一桶水,靠这个土办法降温。”忆及这段难忘的历程,宣炳龙说并不觉得苦,“历史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次机会,党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大家都充满了火热的激情。那时候只觉得有使不完的劲,脑子里有想不完的事。”
198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大篇幅刊发《“昆山之路”三评》文章,对昆山坚持“穷开发、富规划”,自费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深入报道。但昆山人从不张扬,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到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家台资企业、第一家总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大型电子企业、第一家韩资企业、第一家美资企业……短短几年间,昆山人“思想解放再解放、观念转变再转变”,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拍岸惊涛,无数个破天荒的“第一”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而昆山也在这样的浪潮里实现了“经济发展再发展”的飞速成长。1992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昆山开发区跻身“国家队”,成为沿海“14+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开发区,昆山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台阶。
改革大突破
铸就“昆山之路”鲜明标签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昆山要以思想大解放之勇争高质量发展之先!5月9日上午,昆山市委中心组举行解放思想专题学习会。与此同时,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一竿子插到底”,各区镇1000多名基层干部通过视频实现“场外参会”,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迅速融入了这股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
“解放思想要有现实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创新。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来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红利,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昆山市委书记、市长杜小刚说,昆山抓住的每一次机遇,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醒得早、想在先、干在前;昆山实现的每一步跨越,都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满足、不懈怠、不停步。可以说,昆山过去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中的不断创新,站在新时代发展坐标系上,更应探讨的是如何在拥抱全球开放大平台的过程中加速锻造自己的创新能力。
“昆山之路”就是创新之路!创新已然成为昆山显著的发展基因和鲜明的发展标签。1994年,昆山人第一次提出建设“出口加工区”,当时全国没有先例。昆山为此埋头精心准备了两年多,实际上,整个“出口加工区”的操作方案都是昆山提供的。1997年昆山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4月获得批准,其间光跑北京就达84次。“为了办成出口加工区,我们一个小小的昆山推动国家八大部委来做这件事,那是真创新,没有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根本干不成。”说起这事,71岁的宣炳龙仍然激动不已。“当时我讲3年后出口加工区要实现30亿美元进出口,海关总署领导都替我捏把汗。结果到2006年,我们2.86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623亿美元,全世界都没有!老实说我们自己也没想到。”
创新铸魂,昆山的发展一日千里。
当改革开放跨过千禧年门槛,昆山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当时国际产业界有个说法,“沪宁线堵车,全球IT打喷嚏”,因为仅昆山一地的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就超过6000万台,占全球50%以上。2004年,昆山又在全国率先筹划建设光电产业园,先后引进了龙腾光电、友达光电、维信诺、旭硝子、奇美等产业链核心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装备”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唯一能够实现TFT-LCD、OLED、LTPS三种显示技术的专业光电产业园区。前两年,昆山又开始发力半导体芯片产业,利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布局“强芯亮屏”战略。
正是这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创新之举,给昆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作为全国“台资第一高地”的昆山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礼”。当年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赋予昆山对台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从此,“试验区”成了昆山最大的改革平台,“台资高地”愈加光彩夺人。5年来,昆山新增台资项目597个,总投资58.6亿美元,注册资本30亿美元。5月27日,在昆山“试验区”设立5周年座谈会上,来自国家多个部委办局的代表、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大批台商对这组数据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发展高质量
赋予“昆山之路”时代内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走好‘昆山之路’的关键所在!请问各位: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2月28日,在昆山加快创新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杜小刚向在座的干部和企业代表抛出了这个问题。
如何用“昆山之路”精彩诠释“高质量发展”,成了摆在昆山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春节后上班第一周,昆山接连召开两场大会。第一场是“作风和效能建设会议”,要求抓好“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驰而不息改作风,锲而不舍优服务,以作风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几天后,“加快创新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会上对“十佳创牌定标企业”“十佳科技创新企业”“十佳成长型台资企业”等122家企业进行了隆重表彰。
两场全局性大会的关键词都是“高质量”。“面对新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到,支撑昆山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大力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加快完成发展动能转换。”杜小刚说,昆山将坚持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拿出更多的实招、硬招、新招,不断把各项改革推向深入。
为此,昆山正大力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两个标杆’前列”18项三年提升工程,比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围绕推动城市精致化发展和“全新一跃”,全力实施美丽昆山三年提升工程……特别是把加快科创人才培养的“头雁工程”作为重中之重,不断优化引才留才用才工作新机制,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
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昆山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面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增强百姓的富裕程度、生活质量和获得感?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的一段话为昆山指明了方向:“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长期观察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昆山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前20年是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后20年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发展深度和发展广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已经进入到城市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文化发展等“全面开花”整体推进新阶段,从“单打冠军”向“五项全能”突破,这也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2014年,国际一流高校美国杜克大学在昆山开门招收首批研究生,一举改写了昆山高等教育史。2015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成立,这是“水磨腔”在这片“原产地”上诞生600多年后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这两件大事被坊间评论为昆山进入全面小康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当前,昆山正直面群众呼声,“固底板”“补短板”“树样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稳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升民生建设水平……在一片“静悄悄”中酝酿着喜人的变化。
40年弹指一挥间。昆山人把“解放思想”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大法宝落到了实处,也收获了思想解放带来的巨大红利。正是靠着“敢想、敢当、敢为”“不等、不靠、不要”“唯实、扬长、奋斗”,一代代昆山人用对解放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精彩实践,不断赋予“昆山之路”新内涵,终于在改革开放迎来“不惑之年”实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飞跃,把这座城市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丰碑上。
5月25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联系点昆山调研时深情寄语:昆山要继续发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争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昆山之路”。
记者 顾雷鸣 高 坡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