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江苏境内的16家驻苏国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助力政府将其打造为黄金经济带,使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污染大户”到“环保先进”
中石化驻苏企业多分布于长江沿线或支流。如今,中石化“江苏军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气象:江苏油田的“磕头机”在湖泊里采油,不远处的鹅群在水中捕食;金陵石化的庭院式厂区,绿草如茵,白鹭翻飞;仪征化纤的水务中心生态塘里荷花摇曳,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我们以‘奉献清洁能源 践行绿色发展’为理念,将绿色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增强红线意识,大力实施‘碧水蓝天’‘能效倍增’计划,部分企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月17日,中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董事长张有根在中国石化驻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这些年,南化公司职工从理念到行为发生深刻变化。职工们想方设法减排,力图达到更优标准。”南化公司安环处处长杨根山告诉记者,公司以“水龙”项目、“气龙”项目、“碧水蓝天”项目为主线,十年间实施数十个环保治理项目,高标准持续治理,努力实现从“污染大户”到领跑行业的蜕变。
扬子石化一再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在COD指标上,其污水处理能力目前达到40ppm,不仅确保达标,更优于欧盟的排放指标。扬子石化新建码头污水治理系统日前正式投用,该项目实现码头生产作业和生活用水对长江的零污染排放,扎紧临江码头污水直排长江的“最后一米”排口。
去年底,仪征化纤拆除运营36年的长江码头,该码头是仪征化纤进出货物的最大通道,关停后,每年直接增加物流运输成本6000多万元。
化被动监管为“正和博弈”
一座座采油树与碧水相依相伴,在美丽的水乡油田——江苏油田,有京杭大运河静静流过,有迷人的邵伯湖、高邮湖和洪泽湖依偎,特别是2000多口油井在田间点缀绿色。
多年来,江苏油田让“油元素”和“水底蕴”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江苏油田不断突破原有管理模式,2015年与江苏省环保厅签署《环保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化被动监管为“正和博弈”。
江苏石油、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公司秉持“开门办企业,开放办企业”的思路,“敞开大门”接受公众监督,倒逼企业环保工作高质量。目前金陵石化已累计主动邀请社会公众前来参观、交流、采访、调研243批、7500多人次。
2009年开始,扬子石化创新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先后对公司的5套循环水装置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改造后,节电率提升逾20%,年节电约1600万千瓦时,年节电费用900多万元。
金陵石化自主研发环保实时监测系统。“企业所有废水废气排口数据均实时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并设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报警值。借助这种超前管理,金陵石化开启环保管理‘微时代’。”金陵石化副总政工师丁允福说。
奏响“低碳转型”进行曲
“厂区现在这么干净!以前这码头边上堆满磷石膏,下雨天脏得无法插足。”多年没有进厂的南化退休职工吕朝凤在公众开放日感叹说。2016年5月,南化公司关停1号硫基肥装置,曾经生产出中国第一包化肥的南化公司,从此告别化肥。早在硫基肥之前,南化公司已先后关停数十套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老装置。
金陵石化自“十一五”以来,先后关停落后装置20余套,共投资25.14亿元实施238项节能改造和环保治理项目,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部分指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如今,中石化驻苏企业群以“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支点,以节能技术为支撑,奏响“低碳转型”进行曲。
作为长江流域上游企业,华东石油局对江苏河网密集地区环境保护形成“一地一区点项管理,多地多区协调联动”机制,在固废处置等细类微项上精准施策,未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故。管道储运有限公司从源头减排抓起,降低输油能耗、物耗与排放,去年实现节能1.09万吨标煤。
在加快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中石化驻苏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废油、废渣、废气的循环利用。近年来,江苏石油累计投入6.5亿元,对在营油库、在营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改造,650辆油罐车全部加装油气回收装置,基本实现库、站、车的全环节回收。
经过反复的技术革新,扬子石化回收污水厌氧生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并入燃气管网,每年可供2.5万户家庭使用。即便是点滴的残油、废液,扬子石化也不放弃。在每个装置区,以小接油桶回收,定期送到炼油厂重新掺炼,其建设的环氧乙烷洗涤水回收系统,每月回收洗涤水约400吨,每年挖潜增效超过150万元。
优化燃料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成为中石化驻苏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途径。江苏油田80%左右的油井取缔传统三管伴热流程,在水乡油田,高耗能的锅炉房难觅踪影,一排排太阳能装置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油井的伴生气源源不断转化为电能,为油区电力设备提供绿色动力。
中石化驻苏国企在发展实践中,持续增强战略定力,厚植发展优势,以科学思路、创新制度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