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记者采访了一位街头修伞50年的南京老人。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手艺人已骑车走遍半个中国修伞,最大的遗憾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修伞,这门手艺面临失传。
有人认为,对保护老手艺要辩证看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老手艺不值得费力气保护。但“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必须看到的是,每一门老手艺都或多或少承载着历史人文信心,不应片面以今天的标准简单区分优劣,更不能唯市场论。
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一些老手艺不妨被保存为历史记忆,民俗博物馆、历史档案库是这些老手艺的好归宿。但还有许多老手艺,因为有人情味儿,有文化积淀,在经历长期蛰伏后有机会迎来新生:《舌尖上的美食》带火了手工挂面、章丘铁锅;文创产业的发展,让剪纸、陶艺、木艺等手工行业成为新宠再以修伞师傅为例,走街串巷活少利薄,定点开店入不敷出,可否通过小区物业集中收伞定期维修、纳入品牌伞企售后服务体系、为地铁超市等共享雨伞机构做后勤保障等,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为老手艺存活供血?
不抛弃、不放弃,想方设法让这些边缘化的老手艺尽可能存活久一些,在新的市场语境下赋予其新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