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5月9日,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村民黄德英,拎着一桶刚刚采摘的蚕豆来到村垃圾分类环保屋,称重、攒积分。在这里,村民自产的农副产品与垃圾分类一样,可以参与攒积分、兑换日用品或提现。而这些农副产品,又成为参与垃圾分类城市居民最新鲜的积分兑换品。目前,南京全市已有33个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其中部分村结合村情实际,用各自不同的创新模式推动该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后圩垃圾分类模式,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将农产品销售和垃圾分类“融合”,让厨余垃圾就地沤肥。南京将推广后圩村的垃圾分类模式。
厨余垃圾在本村就地沤肥
今年3月,星甸街道在后圩村推行垃圾分类,沿路共设3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投放点都摆放绿色、灰色两个垃圾桶,绿色“吃”厨余垃圾,灰色则投放塑料、纸张等其他垃圾。垃圾桶上方配备摄像头、称重器等。今年初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南京志达环保公司运营后圩村垃圾分类。该公司总经理朱星龙介绍,村民可就近选择垃圾投放点,每天投放垃圾时间是每天早上7点至8点和晚上6点至7点。每个投放点,都设有工作人员专门称重、刷卡、记积分。
后圩村回收垃圾怎么处理?“农村有自己特色,比如厨余垃圾,后圩就地沤肥。”星甸街道办事处主任郭玉臣说。9日上午10点,工作人员王经伦打开一个不到半平方米的黑色井盖,倒入当天回收的厨余垃圾。郭玉臣说:“村里厨余垃圾由志达公司每日集中收集,然后清运到沤肥池里,经过厌氧发酵产生肥水,免费供应给居民灌溉田地。这方沤肥池,日均能接纳100公斤厨余垃圾,总容量约为4吨,基本能满足后圩村4个月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农产品与垃圾分类积分“通兑”
“缺设施、缺钱、缺乏积极性。”在南京垃圾分类办公室主任龙瑞眼中,这是农村垃圾分类推广的主要难题。农村垃圾分类起步晚,基本没有收运回收体系,一切从零开始。如何吸引农民参与进来?对星甸街道来说,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工作;而星甸街道有万亩养殖基地,鱼虾、螃蟹是一大特色,农产品丰富,但销售也是重点问题。二者能否嫁接?创新由此开始。
后圩村民现在可通过预约制,将自产农渔副产品在垃圾分类环保屋进行登记,由志达按照市场价格集中收购。黄德英当天送来蚕豆共4.5公斤,收购价每公斤3元。黄德英可选择将13.5元转入银行联名积分卡,也可选择积135蓝积分,用于现场兑换粮油等其他用品。而志达公司会将收购的农副产品送往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的各个小区,做积分兑换物品,由此形成独特的积分兑换体系。既为居民解决农渔副产品销路问题,又为参与城市垃圾分类居民带去新鲜的积分兑换品,一举两得。
后圩村民家里可回收物、低附加值垃圾、有害垃圾,也由企业定时定点回收,并兑换相应积分。获得积分可兑换商品,实现后圩村垃圾分类闭环,将人们眼中的“垃圾”通过村民们自己行动,逐步回馈给每一个垃圾分类参与者,带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三年后垃圾分类村民“自治”
让家家户户农民改变生活习惯,进行垃圾分类,难度不小。南京市城管局局长许卫宁介绍:“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农民成为垃圾分类‘专家’,他们只需要做最简单的一步。”即农民只需区分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即可。接下来的工作则交给专业人员。后圩垃圾分类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企业市场化运营。郭玉臣说,星甸街道自2015年10月在娄子小区及夏桥新苑小区,以引入第三方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经过两年多实践,试点小区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参与率达55.46%,收运可回收物94.15吨,收运厨余垃圾161.61吨,垃圾减量达255.88吨。
后圩村目标是三年后村里垃圾分类实现自治。郭玉臣介绍:“街道目标是第一年建设、第二年培养习惯、第三年逐步退出,由村民自治。”志达公司将为后圩村服务3年,提供从垃圾收运、分拣、末端处理一体化服务,同时负责培训该村相关人士垃圾分类工作。3年后志达公司退出,由后圩村自己管理,但志达公司将继续为后圩提供培训服务。
龙瑞说,后圩村的有益探索,将引领南京农村垃圾分类全面展开。南京市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效模式。今年开展垃圾分类行政村达到50%;明年开展垃圾分类行政村达到100%。 本报记者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