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践行公益事业,彰显责任担当。从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精准造血,他们托举起孩子的未来、温暖空巢老人的内心、带领整个村子走出特色脱贫攻坚路。他们原本普通,却因人性中的闪光而变得伟大。在中石化驻苏企业中,一个个公益品牌被打造、一件件凡人善举被挖掘、无数平凡的好人不断涌现,在持续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扎实推进扶贫的过程中,逐步展现中石化员工的风范,彰显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捐资助学,他们帮无数孩子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路
回想十三年前接到第一笔捐助,28岁的小燕觉得仿佛就在昨天。出生后就被亲生父母送养的她,一直和奶奶、大伯相依为命。15岁的小燕,不敢想“将来”二字,直到来自江苏油田职工韩长华的一笔笔捐助,让她感受到希望。
韩长华今年52岁,帮助小燕的初衷是出于心疼。自己家的孩子和小燕一样大,韩长华买食品、买衣服、买学习资料,都变成一式两份。高中时,小燕考到韩长华所住的县城,小燕生病时,韩长华陪着去医院,每周末把她接到家里改善伙食。韩长华坚持了13年,她看着小燕考上大学、找到工作,甚至帮其物色相亲对象,她几乎承担起母亲的角色。
韩长华是江苏油田众多爱心妈妈中的一位。2008年,江苏油田启动“圆梦”助学项目,致力于帮扶贫困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十年来,已覆盖江苏省5个地市12个县32个乡镇,帮助1000余名留守儿童、残障儿童以及困难儿童,获得周边居民的广泛好评。他们和洪泽团委共同兴建的“希望来吧”,不仅给留守儿童提供读书学习的场所,更让他们真正看到未来。
在中石化驻苏企业,诸如“金秋助学”“1+1结对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向往春天”等一系列助学计划,让成千上万的儿童卸下生存重担,步履轻快地走上求学成才道路。
扶贫帮困,一个个志愿队把爱心撒到每一个角落
作为中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南京输油处仪征站的一名管道巡线员,44岁的朱江工作起来具有“石油特色”——输油管道穿越城镇乡村、田间地头,他需要定期巡走并维护管线情况。这名来自湖南的汉子,有着热情而细腻的内心。在他巡线范围内的村镇,几乎每个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都知道朱江的名字。“锁坏了、家里的灯泡不亮了、水龙头坏了都找他”,71岁的康翠香这样评论朱江。
家住仪征铜山镇的80岁的唐老爷子,去镇上买东西拎重物很不方便。朱江听说老人的情况,二话不说,揽下跑腿的活。他总是算准日子,每隔一段时间就骑着电瓶车,给老人买油买盐买米,再送到老人家中。这一送就是两年,直到今年初,老人搬迁离开。临行前,老人满心不舍,“以后住小区了,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朱江不善言辞,他握握老人的手,“老爷子,有事您还给我说,一个电话马上到。”
朱江没有认为自己做了什么特别的好事。在他看来,老人们独自一人在家,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朱江是中石化管道人的代表,如今,帮助沿线困难群众,已经成为管道人的习惯。他们说,管道延伸到哪里,就把爱和温暖传递到哪里。
秉持服务基层的热忱与耐心,江苏石油分公司从2016年起就开设爱心驿站,以环卫工人为服务重点,打造整洁、卫生的休憩场所,并提供饮用水、纳凉、取暖等基本服务。至今爱心驿站已开设171座,累计接待环卫工人2.1万人次。
目前,在中石化驻苏企业中,包括“钻石花”巾帼志愿服务队、“石化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油田爱心”志愿服务队在内的一个个志愿团队、爱心驿站,把慈善帮扶的爱心种子,撒向江苏每一个角落。
坚持“造血”,他们把扶贫资金变为可持续发展产业
仅靠援助还远远不够,如何从“输血”转向“造血”,中石化驻苏企业一直在思考与摸索。在华东石油局帮扶脱贫的结对村——连云港市灌云县圩南村,贫困户共有88户222人,约占常驻人口的10%。两年前,华东石油局蹲点扶贫干部张君华刚到时,全村没有一盏路灯,全是土路,就连村部也有随时坍塌的风险。张君华首先落实资金,很快就在尘土飞扬的建设工地扎下根。
在他的四处奔走及全村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圩南村不仅建起新村部、修起水泥马路、搭起露天影院,扶贫资金更在这里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两年,圩南村筹集扶贫资金43万元,划地40亩,开办水蛭养殖的项目合作社。2017年第一批水蛭收获300多斤,按照900元一公斤的市场价格,创收近20万元。张君华的尽心务实,让村里人满怀感念。他们畅想未来,以后还要开拓豆丹养殖试验田等,创建多种产业经营模式,保障圩南村的长期发展,让圩南村从此不再“为难”。
在扬子石化结对帮扶的淮安市凌桥乡三堡村,过去同样没有鲜明主导产业,集体收入几乎为零,130户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近三成。针对这种情况,扬子石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积极改造村里基础设施,并启动优质生态稻米种植示范项目、建成三堡村乡村e站,探寻“乡村工业化”发展路径,迄今共开展9个扶贫项目,促进村集体增收,为三堡村铺上致富路。“脱贫的道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户。”这样美好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王颖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