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教育界“牵手”产业界深度对接 潘安湖,生态修复的一个样本
2018-05-08 07:0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5月7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活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省教育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和来自全国资源型城市、全国大型煤矿企业集团代表及南大、东大、中矿大、江苏师大等高校负责人,围绕“创新引领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城市转型、共建美丽中国”的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产教融合”下的生态修复样本

  “鹭影飞舟何处饮,池杉岸柳初成荫。潘安五月雨蛙鸣,璀璨榴花千里沁。”5月的潘安湖美不胜收,潘安湖生态修复是徐州转型发展的一个样本。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告诉记者, 早在2008年,中国矿业大学就与德国知名工业大学、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2013年,在中心平台上又建立了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此后,学校协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等一起,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中,开展多项科技攻关。

  “塌陷区综合整治涉及采矿工程、测量工程、生态修复、土地复垦、景观生态学和土地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和技术。一个区域的治理,精准测绘是基础,科学规划是关键。”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执行院长张绍良说,“矿大在这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进入新时代,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成为国家重大命题,后采矿时代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说,中国矿业大学与地方、企业合作完成了采煤塌陷地治理,打造了风景秀丽的潘安湖,更为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全国采煤塌陷地的治理提供了“潘安湖方案”和“徐州样本”。

  高校成果缺乏高效转化平台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如何持续不断地把高等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对话对接活动,把教育界、产业界联系到一起。”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产业界向教育界抛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教育界向产业界拿出成果、服务经济发展,双方互通有无、协同创新,“希望高校和企业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整合、开放、共享。”

  “当前,我国还面临着重大科技瓶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认为,我国企业科研实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较弱,商业模式创新多、核心技术革新少的问题始终存在,“高校要注重发挥优势特色,调整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专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承担起原创引领的重任。”

  在环保领域,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也越加明显。“环保产品从生产过程到产品功能都对科学技术有强烈的依赖。”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于红霞说,没有高水平的环保技术,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环保技术的创新。“目前,全省环境技术专利数量等多项环保技术指标全国领先,研发经费投入达到全国的26%。”

  “我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还尚不健全,尤其缺乏高效的转化平台和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于红霞说,国外高校成果转化实践已经走在前列,发达国家高校通过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TTO)” 来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希望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高校与政府供需融合,进一步创新成果转化与评价新机制。”

  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徐州的“华丽转型”,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也让更多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看到“产教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动能。

  “去年5月,南京大学成立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南京大学双创办主任高新房介绍说,到目前为止,南京大学已建成26个校外政产学研平台。实现促进产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累计孵化企业30家,累计服务企业1000余家,带动辐射区相关产业产值36亿元。”

  与会专家学者呼吁,“产教融合”能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孙伟锋说,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需要构建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强化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活动、共同建设培养基地、共同进行评价考核。

  本次大会上,为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对接实体经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0所江苏高校资源环境类的协同创新中心将成立资源环境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体。此外,还有7所高校与12家政企代表分别签订政产学研合作协议。

  大会发布了《潘安湖宣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与会国内资源型城市、企业界代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携手应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

  本报记者 王 拓 李 刚

标签:潘安湖;创新;生态;发展;高校;技术;城市;中国矿业大学;转化;转型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