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
中国江苏网讯 还没到早上八点,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固城湖边的青松水产合作社周围就停满了轿车、三轮车、摩托车。4月26日是这家合作社成立10周年的日子,合作社要给社员分红。原先通知上午10点钟才开始分红的,大家为啥这么早就来了呢?
记者拉住一位50岁开外的农民,问他,你也是来参加分红的吗?
“我还不是社员呢。我今天来,就是想加入这个合作社。”这位姓孔的农民说,“像我这样的人,今天来了二三十个呢。等他们开完分红会后,我们一起找邢青松。”
老孔提到的邢青松,是这家水产合作社的理事长。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忙着招呼来自区内其他10家合作社的负责人,这10家合作社也加盟了邢青松的合作社,是全区水产合作联社的部分成员。“你先去跟蟹农聊聊吧。”邢青松说,“那边坐着的老吴,是今天第一个到的呢。”
老吴叫吴小平,今年47岁,是阳江镇东吴村农民,他在合作社有2000元股本金,刚刚领了800元分红金。“其实,今天的分红是二次分红,我们早就享受过合作社的分红了,而且比今天多得多!”
“啥时候分的?”记者问。
“卖螃蟹时就享受到了。”老吴说,他是10年前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加入以前,往往赚一年亏一年,每年提心吊胆的,加入以后,40多亩蟹塘每年稳赚十五六万元。合作社对社员很宽厚,螃蟹价格高的时候,社员可以自己卖,假如价格掉下来了,合作社会以保护价收购,每公斤比市场价高出二三十元,保护价收购,不就是最大的分红吗?“所以,今天来了很多人,都争着要入社呢。”
一旁的一位蟹农主动对记者说,加入合作社后体会最深的就是收入稳定了,“思想上也变了,以前我是个体养殖户,现在我们是一个团体,社员之间互相帮助,不存在利害冲突,大家一门心思就是把螃蟹养好。”
这位主动跟记者说话的叫沈宏斌,是砖墙镇永成村党支部副书记,养了40亩螃蟹。他说,永成村有100多户螃蟹养殖户,加入青松水产合作社的只有25户,今天村里来了很多没入社的村民,就是想申请加入的。“大家入了社,村风也和睦很多,我们这些当村干部的,为村里办点事也会顺利很多。”
听了两位蟹农的话,记者心里有点疑惑:螃蟹价格好的时候,蟹农可以自己卖,价格不好的时候再卖给合作社,合作社还以高出市场价很多的保护价收购,那么,合作社难道不会亏本吗?分红结束后,记者抓住这一话题拉着邢青松聊了一会。
“合作社之所以敢保护价收购,就是因为品牌知名度大了,销售渠道多,锁定了一大批消费者。”邢青松说,合作社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有多家专卖店,还组建了“轻松电商”团队,入驻天猫旗舰店、京东、苏宁等十多家电商平台,创建淘宝电子商务村,线上销售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开专卖店和网店不难,难的是保证质量。合作社收购社员的螃蟹,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久而久之,很多消费者心里就认可合作社的产品了,消费就有了黏性。“我们从不打价格战,一直以质量说话。”他说,为了保证质量,合作社还依托科研院所,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中华绒螯蟹研究院,首先在螃蟹苗种上做改良,社员统一养殖优质品种,养殖过程中有专家团队统一提供服务,这样,螃蟹质量就能保证了。“有人以为网络销售的都是廉价产品,其实不然,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质量,质量有保证,价格合理,就不愁销路。”
刚要离开合作社时,记者遇到砖墙镇镇长王严涛,他是专门过来为合作社分红喝彩的。他介绍,到去年底,砖墙镇共有3950户螃蟹养殖户,涉及1.2万名农民,水产合作社有58家,其中16家加入了青松水产合作联社。
“乡村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大显身手。”王严涛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让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现在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一家一户的经营是根本没法与市场博弈的,抱成一个很大的团,才能拥有价格话语权。比如说,螃蟹销售时,单只的规格大小是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单个养殖户每年也许只能养出几只250克左右的螃蟹,没有批发商会为这几只螃蟹单独开出高价,但是,水产合作联社就不同了,上千户蟹农抱团后,就有几千只这样的螃蟹,就能单独为这些螃蟹开出一个价格来。“上规模的合作社,在技术引领上的作用也很大,包括种苗改良、饲料和生物医药的统一配送等。这都是跟产业兴旺密切相关的。”他说。
本报通讯员 杨 军 诸定翔
本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