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今年,省民政厅以及苏州市吴中区、海门市等6地(单位)被列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清明前夕,记者采访发现,少花钱、少占地、少耗资源、少污染的绿色殡葬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兜底+普惠 促进服务均等化
3月26日下午,记者在海门市殡仪馆看到,6户人家正在集中守灵的6个大厅分别治丧。没有吹鼓手,现场庄重静穆;纸钱放入专门焚烧炉内,不再烟尘纸灰满天飞。
农民进社区集中居住越来越普遍,集中治丧比在家操办便利了许多。“每个告别厅门口有电子讣告,亲戚朋友来了,献花、鞠躬、默哀……不烧纸糊的丧葬品,不做道场,殡仪馆还奖励1000元。连头带尾3天,大家都一样,不攀比、没矛盾。”逝者家属钱宇飞说。
从城区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港新区闸中村,这里投资260多万元建起一座4600多平方米的殡仪服务中心,专为周边6个乡镇的9万多居民提供集中治丧服务。
海门市财政给予市民惠民殡葬奖励1330元,去年发放了3400多万元。如今,海门市城区居民100%选择集中守灵,如果节俭一点,几千元就可以把丧事办了。
记者在海门市殡仪馆丧葬用品超市看到,这里还免费提供18种骨灰盒。该市将丧葬用品全部公开招标,350元以内的骨灰盒由政府购买,350-500元的由政府补贴差价,超过500元的由居民自主购买。“80%的人还是明白的,‘买对不买贵’的居民越来越多。”海门市殡管所所长王天华说,通过财政兜底、普惠补贴和均等化服务,绿色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全省通过推广集中办丧和丧葬用品招标,挤压殡葬业牟利空间。目前,惠民殡葬已实现全覆盖,仅过去两年里,各级财政补贴惠民殡葬费就达8.18亿元,人均免除基本丧葬费800元,90%的设区市、县(市)建立了集中守灵殡仪服务中心。
公益性骨灰堂覆盖八成乡镇
记者采访发现,省内多数地方已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新建墓地。在海门,100%的村都建有骨灰堂,当地经营性墓园已在11年前闭园。
生态葬被称为殡葬改革“二次革命”,但从“入土为安”到完全生态葬,不可能一蹴而就,骨灰寄存成为一种过渡方式。省民政厅社事处调研员张汉平认为,过渡要几年还是几十年,很难说,但这是改革方向。
走进海门市常乐镇中南村新建的骨灰堂,小小的院落朴素宁静。对骨灰寄存,村民从排斥、认可到现在已成为习惯。目前海门217个公益性骨灰堂基本由财政和村里“能人”共同筹资建设。中南村的骨灰堂由市、镇分别给予10万元补贴,村里再拿出20万元,其余220万元由从村里走出去的企业中南集团出资建造,不向村民收取任何费用。
海门市民政局副局长石磊介绍,以前村里人祭祖得去田里上坟,现在室内葬干净整洁,节约用地,一个家族的放在一列,祭扫更方便。建骨灰堂,仅海门一地一年就能节地40亩,放到全省一年可节地2000多亩。
“从地下到地上,从入土到寄存,这是少占地的典型方式。”张汉平介绍,目前全省大部分地方都制定出台了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两年共投入资金17.17亿元。82%的乡镇新建了立体式骨灰存放设施,参加节地生态安葬的比例提升到70%。
守护青山 不越“红线”一寸
驱车沿苏州市吴中区旺山、清明山一带采访,远看青山葱郁,走近才发现山林里全是墓地。当地人说,吴中区坐拥五分之三太湖水域,苏州8800多平方公里山林集中在此,青山资源多,导致40多年前这里每个山头都有墓。
6300亩存量墓、150万穴已安葬墓地、300万扫墓大军……这些数字背后,青山白化,资源告急。痛定思痛,吴中区出台严格“五不政策”:确保全区殡葬领域安全责任措施到位,不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不新增一平方米的公墓用地;不违规建设一处大墓、豪华墓;不发生一例违规销售事件;不新增一处散坟。
“这是界桩,不能非法越界一寸。”在胥口镇新麓墓园,吴中区民政局副局长王丽琴告诉记者,当地民政、国土、园林等部门联手,在37座墓园内联合安装GPS定桩定位系统,进行“围栏管理”。全区域划定边界红线,一个墓园设有100多个界桩,卫星遥感联网监控,一旦发现过界,立即制止问责。
吴中区还在全国率先探索现代葬法,尝试将骨灰制作成“生命晶石”。“创新是针对这一代年轻人,让个性化的丧葬文化真正引导实行零污染零占地的生态葬。”王丽琴认为,扭转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新取代方式必须令人接受,她设想的未来骨灰存放地,远看要像图书馆,近看是档案馆,进来是艺术馆。
“让逝者有尊严、让生者得安慰,只有文化认同,才能产生价值认同、产品认同。”张汉平说,绿色殡葬从小众到全省50%节地葬率,江苏用了十几年时间,推行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还将是一个漫长过程。而注重生态和生命礼仪,将是绿色殡葬的终极目标。
记者 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