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高质量·培育发展新动能⑤|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优先选项”
中国江苏网讯 碧波荡漾、青山朗润,老街雨巷、丝竹悠扬——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这样描绘江苏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的美好图景;而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里,则鲜明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的目标。
顺应民心、上下同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的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有望持续成长为更重要的支撑力量。
价值诉求转变,绿色低碳成“更优选项”
何谓绿色低碳经济?
“绿色经济可定义为: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经济活动。但完全不污染很难,实际就是尽量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影响的经济。低碳经济则是经济活动中碳排放量低的经济,即消耗传统化石能源少的经济。绿色低碳经济可理解为上述两者的结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这样定义。
在他看来,绿色低碳经济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大,“江苏环境容量在全国最小,所以特别需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绿色低碳经济,可以为江苏经济转型出关提供更优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昇分析指出,从理论逻辑看,当前江苏经济所追求的转型,有两个方面的价值诉求必须满足。
一是经济发展主体从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相背离的“单一理性经济人”,转向以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协调为导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同时兼备的“双重理性经济人”。这就要求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把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降到最低。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成本竞争、高资源环境代价”转向“高成本竞争、低资源环境代价”。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自然资源价格、污染排放成本反映到经济发展成本中,并取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代价逐渐降低、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弱化”的双赢态势。
“绿色工厂”,见证资源环境代价降低
在江苏,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去年8月,工信部评选的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名单出炉,江苏亨通光导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绿色工厂”名单。走在企业生产车间,记者发现,“绿色”理念体现在各个环节:恒温恒湿车间采用超声波加湿装置;护套生产线技术改造后速度提升一倍多,还节约了电能;工业用水循环改造提高了利用率;交联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更是使生产线效率提升了80%。
省经信委节能处处长姚海坤介绍,江苏以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绿色发展为目的,积极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工作,鼓励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江苏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十家绿色园区和百家绿色工厂、开发500个绿色产品、创建若干绿色供应链。”
江苏还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以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记者从江苏省发改委环资处了解到,全省已有88家园区开展了循环化改造,以碳排放为代表的资源环境代价得到有效降低。该省明确,到2020年,全省省级以上园区、沿江8市化工园区(集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绿色变现,节能环保产业进入红利期
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个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节能环保产业。
江苏天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污染场地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陈腐生活垃圾筛分处理的环保企业。“看到近年来国家政策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大力支持,我们对环保产业这个大市场越发有信心了。”公司副总经理杨生哲举例说,随着国家“土十条”的正式实施,土壤修复市场迎来了爆发,企业去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左右,是上一年的十多倍。
盐城环保科技城内,江苏高和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检测待发的设备。
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日渐深入,环保园区转型发展同样在加速。在宜兴,围绕环保产业,目前已形成以环科园为主的研发区、高塍环保产业园为主体的装备制造区、环保城为主体的交易物流区,基本可以满足水处理领域一站式采购需求,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在盐城,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一城二园”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全市节能环保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
统计显示,2017年,江苏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60.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环保装备产品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分别比上年增长10%以上。
“江苏处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对环保新技术需求尤为迫切。”省环保厅副厅长方斌斌表示,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环保工业发展、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造、推进人才技术交流、完善协作机制,全力推动环保产业创新大发展。
“十三五”时期,随着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环保产业作为污染治理的重要平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正迎来发展红利期。
动能转换期,要给新动能“釜底加薪”
新动能接续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新动能的萌发、起步一定是脆弱、不够完美的,“釜底加薪”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人士向记者坦言,虽然江苏绿色低碳经济已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确实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尚未完全转化为行动。部分决策者由于长期受经济指标至上的传统政绩观影响,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方面,往往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科技支撑力不强。江苏经济从“黑”转“绿”、由“高碳”到“低碳”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绿色科技水平不能跟上发展的需求。节能环保装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原始创新技术较少,技术集成和再创新能力薄弱;龙头型企业偏少,具有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一体化经营能力的领军型环保企业集团不多。
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可操作性不足;各地现行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和补偿机制等,相互之间的互动和联动机制较少,配合协调程度较低,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各地积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虽然实现了生态优美,但也担心经济增长让位于环境保护与治理,从而影响地方财力增长。”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就此建议,一方面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以市、县(市)为单位,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生态产品的生态红线区域列入省级转移支付测算范围,逐年增加省级财政对生态保护地区与绿色发展重点地区的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确保这些地区财力与全省平均水平同步增长。另一方面,实行生态经济财政补贴政策,鼓励采购苏北绿色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建立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挂钩的税收政策,根据生态空间管控成效和生态环境改善状况确定省级税收对生态保护地区与绿色发展重点地区的返还规模。
如何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王昇的建议是,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要强化政府绿色技术研发资金的刚性投入,还要利用各类绿色经济政策手段激发企业研发绿色经济关键技术的内在动力,重点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同时与发达国家合作建立先进绿色技术的转让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国政府间的清洁发展机制,获取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资金,促进绿色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还要大力推进技术的产业化,加快低碳绿色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推广。
记者 杭春燕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