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沐阳王家大院成为农民的文化客厅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03-02 06:29:00
2月12日,沭阳县胡集镇,年味儿越来越浓了。镇区公路旁的一座三层小楼里,老人看报,孩子读书,其乐融融。走进文化大院,一楼走廊和二楼大厅的墙上挂满书画作品,三楼民俗馆收藏着从沭阳农村收集来的农具和生活用品200余种。2013年秋,老两口到南京旅游,看到城里的老人、孩子都有学习娱乐的场所,而老家那么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平时没地方可去,他们便商定,回去也搞个文化场所。2014年5月, “开华文化大院”正式开业,当地的老人、孩子可随时来这里,学习、读书、看报、挥毫泼墨、休闲娱乐。现在,文化大院还成了胡集镇少年儿童书画辅导站,每逢周六、周日和节假日,都有留守儿童来这里学习国学、书画。本报通讯员刘畅本报记者徐明泽。

  2月12日,沭阳县胡集镇,年味儿越来越浓了。镇区公路旁的一座三层小楼里,老人看报,孩子读书,其乐融融。

  “我特别喜欢来王爷爷家,这里有这么多小朋友一起学习,遇到难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胡集镇中心小学8岁的学生张小健说。小健的父母在外打工,他和67岁的奶奶有空就来王爷爷家。“孩子有这么好的地方写作业,我也有地方打发时间。”小健奶奶说。

  王爷爷名叫王开华,今年65岁,是沭阳公认的文化“明星”,他在自家小楼开设的农家书屋“开华文化大院”,是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

  走进文化大院,一楼走廊和二楼大厅的墙上挂满书画作品,三楼民俗馆收藏着从沭阳农村收集来的农具和生活用品200余种。院内有图书区、书法区、电脑室、休闲区。“我们现有藏书 6000册,一部分是政府捐赠的,还有我自己收集的。”王开华介绍,这里跟县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书足够孩子们平时看。

  王开华是土生土长的胡集农民。为创办文化大院,夫妇俩几乎花光一生的积蓄,连子女每月孝敬他们的2000元钱也被投进去,老两口还每天起早摸黑打豆浆、卖早点。

  说起办大院的初衷,老王说是受一件事的触动。2013年秋,老两口到南京旅游,看到城里的老人、孩子都有学习娱乐的场所,而老家那么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平时没地方可去,他们便商定,回去也搞个文化场所。2014年5月,“开华文化大院”正式开业,当地的老人、孩子可随时来这里,学习、读书、看报、挥毫泼墨、休闲娱乐。大院不仅不收任何费用,还提供相应的文具。

  “我一开始不支持他,前前后后投入几十万元,我们的房子在镇上商业区,有1600平方米,如果出租的话,每年租金就不止20万元。我们还买了两台空调,每天的电费、水费都不少。”王开华的老伴姚文美说,自己慢慢接受了老王的做法,“既然是为了下一代,而且已经做到现在这样,就让他继续做下去吧”。

  现在,文化大院还成了胡集镇少年儿童书画辅导站,每逢周六、周日和节假日,都有留守儿童来这里学习国学、书画。孩子们用的课本和纸笔,都是老两口坐公交车到县城买的。每次购书,都把老两口累得够呛,但看到孩子们津津有味看书的笑脸,他们就高兴。

  文化大院办得红红火火,跟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王开华搞个体经营的儿子王晓超说:“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贡献,我一定鼎力支持他!”王开华的孙女记得,爷爷常告诉她,能为社会做贡献是幸福的。

  “开华文化大院”开办至今,已免费接待留守儿童5000余人次,为千余老人提供休闲服务,还开设僮子戏传承所。去年,“中国家风·美丽中国”全国“最美家庭”故事会在京举行,表彰一批全国“最美家庭”,王开华家是其中之一。

  “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是个平凡的家庭,也是个幸福的六口之家。我们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全家行善积德、努力进取……”王开华常跟别人分享他的家风,“哪天我老了,你们也要坚持做,让爱和善一直传承下去”。 本报通讯员 刘 畅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标签:文化大院;孩子;老人;老两口;集镇;留守儿童;爷爷;沭阳县;读书;家风

责任编辑:缪钦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