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故事:从普通石油工人到技能大师
2018-02-28 06: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吉 强  
1
听新闻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奋斗耕耘。劳模作为民族的精英、社会的栋梁,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引领力量。劳模精神,意味着一种取向,体现了一个时代追寻的价值。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激励全省广大职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新华日报社与省总工会今起联合推出“讲述新时代劳模故事,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专栏,展示新时代的劳模风采,敬请关注。

  “江苏省十大工匠”“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17年,中石化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高级技师田明,在个人荣誉簿上又添上重重的两项。谁能想到,这位摘取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石化技能大师、2015年全国劳模,33年前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

  2月12日,记者在位于扬州的江苏油田总部见到田明,52岁的他虽因常年野外作业而肤色黝黑,但看上去很精神、年轻,上身的红色工作服特别鲜艳,让人联想到他一团火似的工作劲。

  “我刚从四川回来,去中石油川庆公司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这家公司几年前就是我们的技术服务客户了,来回路上开了4天车,跑了4000多公里。” 这趟差事仅仅旅途劳顿就够受的了,但到了田明嘴里却如家常便饭般轻松。事实上,丰硕收获的背后必定是辛劳的付出。2017年,田明和他的团队往返于吉林、冀东、渤海钻探、川庆、辽河等油田,提供技术服务100多天,往返7万多公里,虽然很辛苦,但有效拓展了外部市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田明和他的团队能够走出江苏油田,以技术服务于国内同行,靠的正是一个个技术绝招。

  试油测试技术是石油勘探中最终认识油藏的“临门一脚”,它是通过射孔、测试、抽汲、高压取样等生产工序,收集油藏压力、温度、产量等多种参数,相当于给油气藏做体检“B超”,以判断油气藏是否具有开采价值。针对这一领域的技术难题,田明持续多年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运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6年,田明和他的团队在江汉油田页岩气井测试穿电缆作业中大显身手,用了3个多小时,成功将5000多米电缆全部穿进连续油管,实现连续油管测试、射孔等工艺的一体化作业,打破国外相关工艺的技术垄断,为页岩气井低成本测试开辟出一条新路。2017年4月26日这一天田明记忆深刻,团队仅用2个多小时就为渤海钻探内穿11.8毫米的电缆5600多米,刷新国内连续油管内穿最粗电缆的新纪录。

  在2010年成立的以田明名字冠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被切割下来的一截油管和一截钻杆,能在几千米深的油井下自如切割这些油管和钻杆的,正是田明研发出的大斜度水平井连续油管切割技术。

  “这种连续油管割刀还上过央视新闻联播!”田明自豪地说,油井的钻杆断损了,需要切割掉,这搁在地面上很好割,但在几千米深的井下却很难,切割不好会导致动辄投资大几千万的油井报废,我们研发的连续油管切割技术可以“刀到病除”。2015年底,渤海湾中石油冀东油田一油井遭遇管柱卡钻,被卡管柱3500多米,如不能及时切割解卡,这口井有报废危险,结果田明团队仅用3分钟就轻松搞定这一难题。

  看着田明一次次破解技术难题,一项项荣誉加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多么不易。

  今天享誉业内的技术大师,其实是1985年从江苏油田技校钻修班毕业的技校生,首个工作岗位是测试工。田明毫不讳言让他“知耻而后勇”的一段工作经历:1986年秋天,他上黄10井执行测试任务,由于操作不熟练,致使下井测试工具没能及时关闭,数天后没有录取到任何地质资料,延误了工期。“当时我就痛下决心,起点低一点不要紧,只要努力提升就能成为有知识的石油工人!”

  在同事眼里“生性就爱鼓捣东西”的田明,自此踏上艰难的岗位成才之路。爱学习、善思考、学用结合,让他逐渐地从门外汉变成熟练工。2005年油田在新疆作业时,田明仅用几千元就修好一台本该花费7万元的进口净水器,于是,他的“田大师”绰号最早被同事“民间”认可并传开。

  名声在外后,田明受到不少利诱,几年前曾有一家全球知名的美国管具公司(中国)总代理看重他的连续油管切割技术,并开出50万元年薪,被他拒绝了:“油田为我搭建了平台,我不能为了多挣钱就甩摊子走人。”

  别人常和田明开玩笑:“大师,你都有这么多荣誉了,还这么拼命干嘛?”对此,田明实话实说:这几年油田经营形势严峻,我们的企业发展也遇到困难。不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持创新,永不止步,就一定能让梦想变为现实。今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拿到中华技能大奖。”

  记者 吉 强

标签:油管;油田;新时代;切割;油井;江苏;团队;劳模精神;技术服务;技术难题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