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动农业“两区”划定 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建设
中国江苏网讯 “用3年时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7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00万亩,这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今天召开的全省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领导立下“军令状”:今年各地要全面开展划定工作,2019年底前完成划定任务;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两区”建设任务,使其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主阵地、农产品生产保供的大粮仓、农业资源政策的集聚区、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的先行区。
筑起“端牢饭碗”安全屏障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省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但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对农业用地造成很大压力,如果不坚决守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用地底线,将会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造成大的波动。划定建设好“两区”,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集中到优势区域,将优势产区严格保护起来,能够为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筑起一道安全屏障,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保供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支撑。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表示,建立“两区”是农业部门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全新任务,当前,要抓住阶段性重点,集中力量做好“两区”划定工作——今年8月底前全省各地要将“两区”落实到具体地块,完成公示;2019年2月底前完成“两区”表册、标志和图件,建立两区数据库;2019年6月底前各设区市完成验收。农业部将牵头对“两区”划定工作进行督查,定期通报各省划定进度。省农委也将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相应建立督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划定进度。
试点先行,为全省积累经验
方略既定,实践铺展。作为江苏省“两区”划定5个试点县之一,沛县目前已完成相关基础资料收集工作,预计3月10日前完成到村工作底图修改,6月底完成成果编制。“确保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件件落地。”沛县副县长刘华东说,该县突出土壤最肥沃、耕作最精细、灌溉最便捷“三个最”,把“划优、划实、划准、划足”作为工作前提。
而在粮食生产总量一直位居江苏首位的兴化,不仅将功能区划定工作列入乡镇年度效能考核目标,更是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专职工作队伍,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将划定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一号工程。全市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75个、占地面积逾百万亩,涉及519个地块。
“力争提供可复制的‘兴化经验’。”兴化副市长刘汉梅介绍,该市把长期种植粮食地块、粮蔬兼用地块、种养结合地块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原则上功能区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1000亩。同时统一标准,统一流程,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准确划定。此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2017年起,三年内投入2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亩,建设粮食生产服务功能齐全的为农服务综合体40个,全面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能烘干、有仓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主阵地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观,但目前中低产田仍占40%,部分高标准农田也存在建设标准过低、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仍“靠天吃饭”,农田水利、粮食烘干、物流仓储、农产品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也亟待加强。
为此,省政府会议明确,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从今年起省级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集中用于“两区”农田建设,并鼓励整市、整县推进,力争到2022年将“两区”内的耕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率先建成用于口粮生产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快完善“两区”冷藏烘干、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加大骨干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着力提升“两区”生产能力。
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围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我省正以“两区”为重点,以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千亿斤粮食产能等项目为抓手,科学编制方案,有效整合资源,整县整乡、集中连片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今年我省将统筹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整县整乡、集中连片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旱涝保收田1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20万亩。
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