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安置小区办起富民合作社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贲腾   2018-02-21 07:44:00
腊月二十九,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越江社区富民合作社喜气洋洋。“每人两桶洗衣液,还有小礼品,上个月结算的856元工资也到手了。”居民王文英脸上乐开了花。这个从连云港来的妇女笑称自己在南通找到了“娘家”。

  中国江苏网讯 腊月二十九,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越江社区富民合作社喜气洋洋。“每人两桶洗衣液,还有小礼品,上个月结算的856元工资也到手了。”居民王文英脸上乐开了花。这个从连云港来的妇女笑称自己在南通找到了“娘家”。

  今年61岁的王文英七年前跟儿子在越江社区安了家。家虽安下了,人却闲得慌。“除了带孩子,平时啥事儿没有。”王文英告诉记者,上午八点半把孙子送去社区幼儿园,然后去附近菜市场买菜,一般九点钟以后就“赋闲”在家了。

  王文英说,过去在连云港每月结渔网收入近千元,“现在工作丢了,收入没了,老伴儿、儿子、儿媳白天都在外面忙,就我落了单。”

  越江社区于1994年交付,是港闸区较早的大型安置小区,目前人口近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超过7000人。“安置小区”加上“外来人口”,管理难上加难。在越江社区,像王文英一样的“待业”妇女大约300多人。“妇女们有时间、有手艺,做做针线活,靠勤劳致富,总比整天游手好闲来得强。”越江社区党总支书记顾雅萍态度明确,社区要办富民合作社,为“待业”妇女找事儿做。

  合作社紧邻社区幼儿园,位于越江社区中心地带。记者走进合作社,只见场地中心两组崭新的工作台一字排开,角落里一台立式空调送出阵阵暖风,靠墙一排货柜展示着数十顶款式各异的成品帽子。王文英等四人坐在工作台前,一人一顶正在给帽子绣花。

  “虽说是工作的地方,但考虑到大多是看孩子的妇女,布置上更人性化一些。”顾雅萍带领记者继续参观,工作区域约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被特地隔作了“儿童天地”和党员志愿服务室,百余平方米的场地布置得窗明几净、温馨舒适。

  党员志愿者张国华是富民合作社的管理员,谈业务、拉订单都由他一人包办。“退休前,我跑过供销业务,对企业比较熟。”张国华向记者介绍,目前,合作社主要从事钉纽扣、缝帽边、编织装饰绳等针线手工活,订单主要来自衣帽服装企业,“企业忙不过来,不愿找价高的专业工,合作社刚好可以‘替补上’。”

  富美帽业总经理孙建华介绍,帽子都是出口的,纽扣、饰物必须手工缝制,对手艺有一定要求。社区居民陈玉华退休前在服装厂工作,手艺没得说,被聘为社里的工艺主管,负责“打头阵”。因为款式不同,工艺也不尽相同,每接一单生意,先由陈玉华去企业学,回来后再教大伙儿做。

  “别看物件不大,一开始还挺费劲。”刚进合作社时,王文英一天只能做两三件。“现在我一天做一二十件,轻轻松松。”王文英得意地说,“何时上班、做多做少全凭个人,社里没有硬性规定。”每季度举办技能比武、奖励优秀社员、鼓励先进带后进,合作社通过多种途径激发社员积极性。

  物品按件计费,一件从五毛到两元不等,像王文英一样手艺好又肯花时间的社员,自然挣得多。2017年,富民合作社全年完成夏帽4万多件、冬帽2000多件、裙子4000多条、呢大衣2000多件、夹克衫800多件,全年总收入近10万元,吸引上百人次参与。记者翻看工资单,去年全年有10人收入超千元,最高的近万元。

  “2018年,合作社要鼓励更多居民加入这支创业就业队伍。”顾雅萍列出一张计划单:社员从失业妇女扩展至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更多有就业意愿的群体;增加电器、机械类加工物品,吸引男同胞加入;在企业挂牌富民工作室,带领社员走进企业学技能,邀请企业走进社区纳人才;订单量力争翻一番……

  有活做,有钱挣,有话说,左邻右里似亲人,王文英坦言每天就像“回娘家”。

  自从加入富民合作社,王文英结识了一帮好邻居,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收入虽然比不上老伴儿和儿子,但去年合作社前前后后给我发了七千多,补贴家用不少。”

  今年,王文英决定不回赣榆老家过年。一来,全家都在南通,省去来回奔波之苦;二来,通过富民合作社,她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南通亲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她这个外乡人在南通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记者 贲腾

标签:

责任编辑:马燕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