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苏科技怎么干?“科技局长会”划重点啦!
中国江苏网2月1日讯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捷报频频”,到蛟龙号、神威太湖之光等大国重器铸就江苏担当……过去的一年,江苏科技星光熠熠,无数科研人以“工匠精神”躬行创新,正向着更高处不断开拓。

“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2.7%,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5件……”2月1日下午,全省科技局长会议上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对过去一年江苏取得的“科技成绩”有了更具体的感知,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创新型省份建设站上了新的重要起点。
强化创新主体 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作为创新的“实践者”,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创新活力。会上,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江苏将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进一步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交汇点记者从会议讲话中发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成为全省重点培育方向,此外,特别提到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也具有导向型意义,江苏将以政策激励效应,支持企业科研。据悉,目前,全省企业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占比均超过85%,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

在向高端攀升,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效能方面,江苏目标明确。“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王秦表示,江苏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170项,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38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2家,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跨越。
放眼新的一年,交汇点记者留意到,推进生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全球范围内选聘项目经理、新建一批专业研究所和海外窗口;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聚焦前沿核心技术突破,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都导向鲜明地列进了2018年全省科技创新“任务清单”中。
新兴产业集聚 江苏位列“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近年来,江苏在纳米、物联网、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占据了国际前沿,抢占市场的同时也为江苏创新发展赢得了先机。王秦介绍,在创新创业载体方面,江苏国家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并建设了全国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孵化载体群,成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作为最早一批开发建设的国家高新区、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苏州高新区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战略。”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新明介绍说,苏州高新区充分依托自身产业、文化、生态的深厚积淀,围绕创新需求“全链条”做文章,成效显著。

同样以“产业集群”为抓手,铺就“创新高速公路”的还有常州的各个园区。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刘斌介绍,2017年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6%。刘斌举例表示,常州建成的江苏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全球发布了无人机和智慧工厂两大专项、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聚集了128家应用企业。“常州还将以国际化开放创新的视野继续极大园区建设。”刘斌表示,围绕新材料、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常州还推进了和以色列共建“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的工作。

在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的徐州贾汪区,也正以生态优先的“产业集群”摸索出了一条高质量转型之路。“通过坚持以“生态+工业”、“生态+科技”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冶金、煤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表示,徐州煤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是当地传统制造业转型中最鲜活的例子,此外,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也已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成为贾汪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大力集聚创新资源

“推动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双创’已成为推动南通市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南通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介绍说,2017年,南通全面启动了创新之都建设,研究制定了行动方案,以海安县为例,率先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其“发展动力转换”改革试点经验更作为样本进行全省推广。

同样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省产研院破题“引人难”,为区域持续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省产研院探索实施了“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的专业研究所建设运行新机制,实现了研究机构和研发成果的所有权主要归属研发人员,从制度上保障了“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通过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自主引进和培养团队成员,尊重科学家技术路线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在谈到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强创新基地平台时,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聚焦方向、人才、创新的发展策略,尤其在引入人才方面,打破固有机制,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战略科学家+具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为模式,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
记者吴红梅 孙庆 王梦然/文 余萍/摄 王梦然/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