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纸告诉你,省两会曾经这么开
那时两会怎么开
中国江苏网讯 一年一度的省两会,都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以往的省两会都是怎么开的?记者检索《新华日报》老报纸,带您阅读尘封的“旧闻”。
如今省两会开幕时间只相差一天,最初并非如此。1954年8月6日,本报对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开幕作了报道;在1955年4月22日,省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在南京开幕的消息方在本报头版见报。省人大“开篇”报道占据当日头版几乎全部版面,消息标题套红印刷,并配发会场照片,这种报道高规格延续至今。
以今日眼光看,第一届省两会的报道内容不算丰富,以开闭幕词、工作报告、会议决议、有关名单、发言摘登等程序性报道为主。为开幕配发社论、分组讨论及大会发言消息等报道初现雏形,但形式比较单一。1959年和1964年省两会报道延续了这种形式。从1959年12月22日报道看,“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比“省人代会二届二次会议”开幕早一天,已与如今省两会召开的惯例相同。
经历曲折后,1977年12月24日,“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和“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首次全会”同日开幕。当年12月25日,本报在正常4个版外还罕见地推出两个“下午版”,专门报道省两会重开。
在1983年和1988年的省两会报道中,处处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奋进精神。《同心同德 振奋精神 勇于改革 全面开创新局面》,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开幕消息的引题就是集中的体现。当年报道中,广泛采访代表委员并反映他们的观点,成为新的主要报道形式,本报还首次出现了“花絮”报道。
回望上世纪80年代省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便是“发展经济”。时代议题最集中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本报对1988年时任省长顾秀莲所作报告进行摘要归纳并推出多篇文章。这种对报告进行“再整理”以便阅读的处理形式,今日发展为更加方便读者的“一图读懂”。外向型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个体户、精神文明建设、乡镇企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两岸统一、菜篮子工程等,是上世纪80年代省两会报道中的“高频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国企、转换机制、苏北振兴、三农工作等词汇见报频次明显提高。
本报两会报道也在不断改进中,上世纪90年代的相关报道可读性明显提升,大量推出组图反映会场内外,并开设“两会广角”这样的述评栏目。现在常见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代表团与代表一起审议报告等报道,当时也已通过侧记加配图的形式予以呈现。
上世纪90年代的省两会报道体现出鲜明“跨世纪”特点,不少代表委员的观点颇具前瞻性。比如,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沿海经济带的呼唤等,在后来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均有所体现。
民生话题是2003年省两会的热点。《商品房:质量要上去,价格要下来》《义务教育:要防止择校风蔓延》《旅游:整顿市场,让人们玩得尽兴》,即便放到现在也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体制创新、新型工业化等话题频繁出现。2003年省两会上,“江苏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重头新闻。在那之后,江苏GDP连破万亿元大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信息化、节能减排、修复生态环境、素质教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既是2008年和2013年省两会的热门话题,也是眼下的热词热点。新时代、新征程,省两会热点新闻折射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