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他让中国火炮射程提高两成以上——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火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01-09 07:00:00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近代以来相关技术却一直落后于西方,有一位八旬院士深耕火炸药领域60余年,让中国火炸药技术重回世界之巅。他就是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最冷专业,走出“火光四射”的精彩人生腰杆笔直、精神矍铄、眼神平和,82岁的王泽山站在了科学家荣誉的巅峰,心里想的还是自己的火炸药,就在半个月前,他还在沙漠进行火炸药实验。

  中国江苏网讯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近代以来相关技术却一直落后于西方,有一位八旬院士深耕火炸药领域60余年,让中国火炸药技术重回世界之巅。他就是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最冷专业,

  走出“火光四射”的精彩人生

  腰杆笔直、精神矍铄、眼神平和, 82岁的王泽山站在了科学家荣誉的巅峰,心里想的还是自己的火炸药,就在半个月前,他还在沙漠进行火炸药实验。面对记者,他第一句话是“我还是得说说我的火炸药……下一步我们团队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王泽山一生都瞄准了“火炸药”的靶心。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日军统治下的童年生活,成为他一辈子最屈辱的记忆。不想作亡国奴,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这一信念从小就在王泽山心里扎了根。1954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当时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他也是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但王泽山想,国家需要的,都要人去做。从此,“国家需要”成了王泽山毕生的追求。

  王泽山学的是冷门专业,开启的却是“火光四射”的精彩人生。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并因此摘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后的他马不停蹄,1996年,他发明的“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同样摘此殊荣。时至今日,其材料工艺、弹道和长储等性能仍全面优于国外技术。

  1999年,已然是国家科技大奖“双冠王”的王泽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很多人看来,60多岁的王泽山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可谁也没想到,他转向了火炸药另一个全新的领域“等模块装药”,时隔20年,又一次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

  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60年来,王泽山在这个“看不见的领域”一步步地突破,让中国的火炸药技术傲视全球。

  极简生活,

  他拥有三倍于常人的工作时间

  很多人很好奇,这么多的世界级难题,为什么王泽山可以连续突破?王泽山的秘诀是“我拥有三倍于常人的工作时间”。

  他几乎不参加一般的社交活动。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徐复铭说,和王院士一起去开会,他要么和大家讨论科研问题,要么打开电脑写一些思路,会议后的聚餐从不参加,总是打个招呼先走。他抠时间甚至抠到理发也自己来,因为“到理发店受人摆布太浪费时间”。

  思考几乎占据了王泽山所有的空余时间,走路、休息、吃饭的时候他都会想问题,泡好的咖啡经常冷了热、热了冷。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多想一步成了他的创新“秘籍”,“全等式模块那个问题,我就是用了一两年这么想出来的”。

  “朴实至纯”是同事们对王泽山的评价,他对生活的需求简单到了极致。有次在野外就餐忘了带筷子,就用树枝当筷子吃饭。有次急需到山东做实验,他直接踏上公共汽车,经过十几个小时长途颠簸赶到实验地点。徐复铭说:“因为出差频繁,王泽山69岁学会了开车,一辆10万出头的别克凯越一开就是10多年,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劝他换,他笑笑说,‘性能蛮好,还可以用’,其实学校规定院士可以用车,但他一次也没有开过口。”他是团队里最后一个搬进集资房的,房子还是顶楼,这也是他自己唯一的住房。

  特别执着,

  选定目标就要做最完美的研究

  在国防领域,国家间的技术封锁和保密体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国家对武器关键技术实行保密,有的国家断言某项技术绝对不可能被突破,但王泽山从不被这些意见左右。

  “我听到有年轻人讲,你这个不行,国外都没有这么做。”王泽山说,“创新本身就是我们搞研究的灵魂,重复别人做的事情,做得再好也是徒劳。你做得好,我就要做得比你更好,要追求完美。”

  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看远处”“往外走”,不要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我看到一些同学‘很聪明’,在即将出成果的时候,方向变了,突然提出更‘动人’的见解和新的方向,却与更高层面的东西擦肩而过。回头看看,他们业绩平平。所以遇到困难要顶着上,不避让不绕路,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

  王泽山说,自己学术生涯也遇到过无数困难。“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国外做了多年研究最终放弃,他前后研究了20年,能成功就是因为“笨功夫”下得足,敢于挖深井,坚信大方向走的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研究就是不断臻于完美。”王泽山有次在东北进行靶场实验,测试温度对火药的影响,他的学生原打算测试2-3个数据,但是实验计划很快被他推翻,测试数据扩充到20个,这意味着学生们要顶着寒风多干10倍的活儿。而80多岁的王泽山,也和大家一样,在外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要核对和验证白天取得的各类数据,反复查找实验过程有无疏漏之处。

  完美、超越是王泽山不懈的追求,如今,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获得了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我的精神比过去更富有,心胸更宽阔,感觉更幸福,接下来就是完善我的火炸药研究,取得新的突破。”王泽山语气坚定,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杨频萍

标签:王泽山;炸药;技术;国家;中国;火炮;研究;以上;射程;实验

责任编辑:孟涛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