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一个转身,驰骋“电车”新赛道—— 记“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沈亚楠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2-20 07:01:00

  两聚一高 人才奔腾

  中国江苏网讯  只生产两种车型,一款最多乘坐两人的小而美微型电动车SEV,一个车位能停4辆;一款是大而强的SUV,增程续航800公里,如此另类的新能源车企,却迎来资本的狂热追逐:公司成立10个月,A轮融资7.8亿元人民币,估值近30亿元;一年后,B轮融资投资人确定,融资30亿-40亿元人民币,投前估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这个秋天,在常州武进西太湖畔的生产基地,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首辆超小型SEV电动车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试生产下线,他无比兴奋:“看着它,就是我们当初梦想的样子,真棒!这是我不惑之年最好的礼物。”

  沈亚楠,上海交大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供应链管理硕士,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兴通讯、埃森哲和联想,2011年成为联想集团最年轻的副总裁,具有丰富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和海外市场开发经验。2015年10月,却传来了他辞职创业的消息。这次,他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车和家”联系在一起,正式进入新能源车市场。

  “创业是因为有点恐慌。”2015年上半年,沈亚楠被派往美国负责摩托罗拉公司的裁员工作,他亲手裁掉的摩托罗拉副总裁就有5个。别人眼中得意的经历,却给了沈亚楠极大的触动:“不是这些副总裁不强,可能是他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赛道上。”他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一个正确的赛道上呢?“等到我50岁的时候,如果自己服务的公司被收购了,那被裁的会不会是我呢?”2015年5月,沈亚楠坚定了离职创业的想法,“我想找一个赛道更宽的事业来做。”

  此时,沈亚楠遇到了正在寻找创业伙伴的李想。这是李想的第三次创业,成功创办IT产品网站泡泡网、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汽车之家之后,这次他们要组建团队,剑指新能源车制造和服务领域。

  “现有的汽车真的是最优出行解决方案吗?”这个最朴素的问题,让沈亚楠与李想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如果你是一个人去上班,为什么一定要开一辆5座的车?如果你每天上班总是被堵在同一个路口无法挪动,有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车位?如果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辆车,怎么才能把这辆车效率最大化,让全家人一起愉悦出行?直击并解决这些痛点,才是创业成功的原动力。“有了可以不断拓展的赛道,再有正确的人,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沈亚楠说。

  2015年7月,新生代新能源车企“车和家”正式成立,他们颠覆式地仅推出两款智能电动车战略产品:小而美的SEV,最多坐2人,满足城市30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不需要充电桩,直接使用家用220V充电口,充电像手机一样方便;大而强的电动增程SUV,将满足6-7人的家庭长途出行,设计纯电续航里程150公里,增程最大综合里程为800公里。两款车都会具备高品质的座舱和创新的车联网功能,未来将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沈亚楠介绍说:“车和家产品的思考方式,是要在每一个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出行场景里,推出一款极致的产品。”比如,每种车型卖给用户的都将是顶配,也不会提供任何选装,用户只需要选择外观和内饰的配色就行了。

  车和家把建厂的眼光瞄向长三角,这里供应链企业密集。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常州让他们分外满意。“这里政府服务高效、装备制造环境优越,150公里范围内配齐汽车产业供应链所需,成本控制很理想。”沈亚楠说。

  去年8月,投资20亿元、设计产能20万辆小型纯电SEV车型的车和家智能汽车第一基地,在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开工建设,今年底就能竣工投产。2017年2月,投资30亿元的车和家第二基地也落户常州,规划产能10万辆中大型电动增程SUV车型,预计将在明年建成投产。今年国庆节前,车和家宣布其设在常州的电池工厂正式投产,每年可生产30万个电池包,可满足20种以上电池包的柔性化生产要求。一座拥有完整研发、供应链、制造、质量、成本控制等综合能力的新生代车企崭露出现实模样。

  随着第一辆小型SEV电动车试生产下线,今年12月正式量产,沈亚楠开始了辗转世界各地的征程。车和家国内首家直营体验店在北京长楹天街建成,成都直营体验店进入装修阶段。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英国曼彻斯特、美国旧金山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电动车分时租赁项目相继签约。其中,巴黎的项目明年1月就要开始实际运营,首批200台车和家SEV电动车将驶向巴黎街头。

  “成为未来城市智能出行服务的提供商”, 打造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汽车行业闭环商业模式。沈亚楠告诉记者,“我们会打造未来提供服务的核心——统一的账户体系,清楚地知道是谁在驾驶这辆车,他的行为模式是什么。”基于账户体系,可以变现在通行的代理4S店模式为直营体系,车和家自己造车和卖车,并提供金融、保险、售后和二手车业务,会产生出更高效的业态。

  虽然资本扎堆进入新能源车制造领域,但沈亚楠坚信:“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市场是红海还是蓝海。如果你的产品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前方那就是你的海。” 记者 唐传虎

标签:沈亚楠;一个;赛道;能源车;生产;增程;电动车;服务;供应链;汽车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