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构怎么调、新兴市场如何闯 ——三个种粮户, 夜聚话增收
中国江苏网讯 初冬时分,播下的麦子刚刚破土而出,远远望去,地里铺了一层嫩绿。正是难得的农闲日子,12月13日晚,溧阳市三个种粮大户相聚,交流如何调整农业结构。
这三个大户分别是上兴镇桥东干村的张奇荣、上兴镇东塘村的徐光新、社渚镇梅山村的汤芳伢。张奇荣今年52岁,早年从事建筑业,5年前回乡流转了1500多亩地种粮;徐光新45岁,早年做生意,也是在5年前流转了1600亩地种粮;60岁的汤芳伢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他牵头的合作社是全国示范社,个人种粮面积超过5000亩。论种粮,老汤是张奇荣和徐光新的师傅,聚会场所就在老汤的合作社。
两人刚落座,老汤就问,你们俩今年的收成怎样?
“我的1300多亩常规稻没赚到钱,幸亏搞了稻田养龙虾,这块赚了不少。”张奇荣先介绍自己的情况,种田5年来,正好遇上早几年自然灾害严重,亏了不少钱。今年他拿出100多亩稻田养龙虾,两茬龙虾养下来,亩均产虾100多公斤,平均售价每公斤35元左右;养虾的田块,亩均产出稻子200多公斤,稻田里没用过任何农药和化肥,虽然没有绿色食品证书,但生产过程完全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稻子加工成大米后,老张通过熟人推介,每500克大米卖到10元。“这100多亩稻田龙虾,亩均纯利4000多元,总共赚了40多万元。”
“龙虾养殖的技术难不难啊?”老汤问。
“我觉得养龙虾的技术并不难学。”张奇荣说,他没有专门拜师,就是去湖北潜江、安徽滁州和省内的盱眙参观了一下,请教了几个养殖户,买了点龙虾苗就养了,产量也不错。“最让人开心的是不愁卖,都是经纪人到田头拉货的。”
徐光新今年也拿出70亩稻田养龙虾,不过他这70亩地亩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有点不好意思道,虽然他的田块龙虾产量不比老张的低,价格也差不多,但老张的虾园米每500克卖到10元,他的只卖到2.5元,差得太远了。“明明稻子的种植方式跟老张是一样的,可是找不到销路,没人相信这是绿色产品,所以价格上不去。”
老汤听后沉吟了一会说,“不瞒你们说,我今年也在70亩稻田里养了龙虾,不过我没专门去买虾苗,就是在稻田的沟渠里收集了一些苗,投放密度不高,所以产量也不高。不过总体还是比纯种粮的效益高出许多。最近我又收集了一点苗种,打算明年再买一点,扩大养殖面积。”老汤说,种粮20多年,早些年效益不错,这几年走下坡路,看来不调整真是不行了。其实,他早两年就想调整结构,可担心自己的种植面积大,如果5000亩全部调整了,万一养殖的行情不好,那就会亏惨了,所以他想稳扎稳打,先调整种植品种,先保证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同时慢慢摸索养殖技术,等掌握了技术,就有信心大面积推广了。
“调结构还真得多看看市场呢。”张奇荣说,就说稻田养龙虾吧,近年来全国的面积增加很多,尤其是湖北那边。今年的龙虾价格其实波动也挺大的:湖北那边集中上市时,货都拉到长三角地区,那段时间龙虾价格直掉,最多时每公斤跌了16元。他硬是撑过那段时间才卖的,否则利润少多了。估计明年省内的稻田龙虾面积还会增加很多,大家都养了,龙虾多了,价格就难说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老汤问。
“我打算折中一下。”老张说,现在稻田养龙虾的普遍做法是在田块四周挖一条宽渠,投入比较大,真正种稻子的面积不到一半,万一龙虾行情不好,可能造成投入不抵产出。他今年打算增加400亩稻田养虾,但不打算挖宽渠,只在四周挖一条小沟,这样,稻子产量不会减少多少,而龙虾亩产只要有四五十公斤,不管价格怎么波动,都比纯种粮高得多。
“这个想法好!”老汤说,“你要是做成功了,我跟你学!”
“就是担心养虾的稻田面积大了,稻子多了,再也卖不出今年这样的价钱呢。”老张说,今年他的虾园稻面积少,通过熟人朋友很快卖完了米,明年虾园稻一多,销路就可能成问题。
“要让消费者相信我们的稻米是在养龙虾的田里产出的,必须用上新技术。”徐光新说,现在市场上绿色食品有点鱼龙混杂,因为大家都没亲眼见到生产过程。他明年也打算增加200亩搞稻田养虾,准备用上网络技术——在稻田里装上摄像头,然后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看到生产场景,这样,大家就会相信他种的稻米确实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当然,怎么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要下大力气,这是明年我要重点做的事。”
“对,要是产量多了,我们几个合起来一起去找市场。”老汤说,现在城里人在找安全的食品,种粮人在找城里的消费者。他在网上看到,有的地方上规模种植的蟹园稻米、虾园稻米每公斤卖到40元,别人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他们为啥就不行呢?
临别时,已是晚上9点来钟。三人相约:今后多交流,及时互通信息,条件成熟时,联合起来一起调结构、一起闯市场。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