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以史为镜,照亮前行的征程——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侧记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沈峥嵘 王 拓 王世停 付岩岩 张宣 鹿琳 王梦然 林元沁   2017-12-14 06:50:00

  十三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吴胜摄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80周年祭。

  这一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这一天,中华民族缅怀遇难同胞,致敬抗战英烈与和平义士,在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中警醒、前行。

  这一天,来自不同国家的热爱和平人士集聚。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

  全城公祭, 民众自发缅怀遇难同胞

  10点01分,凄厉的警报响彻南京城上空。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缅怀自发而行,南京全城进入公祭时刻——

  南京新街口十字路口,交警脱帽肃立,行人驻足低头,四个方向的车辆全部就地停靠,鸣笛致哀。

  南京火车站,所有火车头拉响鸣笛声。进站口、大厅里、站台上、G7047次列车车厢里,所有工作人员和旅客起身肃立,低头默哀。

  长江中山码头,浩淼江面上,南京海事局的3艘海巡艇打出横幅:“悼念同胞,珍视和平”“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

  中小学校课堂,孩子们放下手中的笔,凝息屏气,看着电视屏幕上的公祭仪式直播……

  这片土地曾经满载伤痛!这一天,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清寒萧瑟。束束白菊,每一段碑文,每一次鞠躬,都在无言诉说。

  清晨,通往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的路上,一盆盆素菊勾勒出一条洁白的步道。8点10分,第一位前来祭拜的市民是家住五塘村的赵振中。老人76岁,5点多就起床,一个人坐公交赶来参加悼念活动,就为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一躬,献上一束菊花。“我每年都会来,风雨无阻!”老人说,同胞之殇,刻骨铭心,一刻不敢忘记。

  寒风呜咽,江水悲鸣。上新河丛葬地前,一百多名南京市民肃立默哀。“父亲在世时经常给我讲起那段惨烈的历史。日军从北河口地区向上新河进攻,一路走一路杀。到一月份的时候,江边已堆满发臭的尸体。”昌玉麟老人对80年前的那场浩劫刻骨铭心。

  花神庙丛葬地,9点不到,夹道梧桐树下就已聚集人群。一群学生身穿深色校服,列队整齐,静静等待着警报声响起。“我们30多名同学自己组织的,早上7点多就乘坐公交车来到这里,想寄托一份哀思,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南京雨花台高级中学初一(16)班的武宣屹说。

  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即进行血腥大屠杀,顿时尸横遍地。南京市民芮芳缘等组织难民,于1938年1月至2月的40余日内,在花神庙一带,掩埋中国军民遗体7000余具。

  何止是花神庙!挹江门、清凉山、煤炭港、北极阁、中山码头、汉中门、上新河、五台山、燕子矶……昨天上午,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来到遍布全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草鞋峡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人数最多的一处丛葬地。1937年12月18日夜,南京城破第六天,5万多名南京居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被从幕府山押解至江边屠杀。时至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伤痛记忆从未消减。昨天上午,南京市栖霞区化纤小学师生来到这里,拉起“铭记历史,勿忘历史”的横幅。每年12月13日,学校都会组织新入职教师来丛葬地纪念、演讲,这是连续第三年组织这样的活动,未来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哀思、警醒,从一个个丛葬地蔓延到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这一天,南京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市民,都在默哀中唤起集体记忆,凝聚和平力量。上午10点,浦口区求雨山社区会议室里响起雄壮的国歌声,50多名社区居民在一块“勿忘国耻”的黑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建邺区南苑街道吉庆社区书记高波说,社区的纪念活动已举办了4年,今年组织社区老人和孩子一起参加。

  和平钟响,抒发民族砥砺前行心声

  昨天上午,3响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羽和平鸽迎空飞翔。国家公祭仪式的最后一内容程是由6名来自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每一记撞击,浑厚、庄重、悠扬的钟声,都在表达“勿忘历史、捍卫和平”的祈愿。

  “民族振兴,才能带来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才能让民族在世界挺直腰杆。”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一天刚到徐工集团调研,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很关注,“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作为徐工集团来说,要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在工程机械领域勇攀世界最高峰。”

  “时光流淌,并不能抹去历史烙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伤痛,教训和警醒将永远沉淀在我们灵魂深处。”南京晨光集团总装测试部特级技师王南石说,今天的钟声是告诉后来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们要把这钟声化作对祖国的爱,化作民族团结的凝聚力,谨记血泪史,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振兴而奋斗。

  “撞钟的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 作为农民代表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不忘过去,才能开辟未来。和平大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撞响,这也是激励我们团结一心、奋发进取。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要携手同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感受到了身上重重的担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让我们有压力也有动力。” 张广军说,高校是青年人的摇篮和基地,我们对历史的传承,对和平的珍爱更加重要。高校要担负起这样的使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中。

  代表中小学生撞响和平大钟的是南京一中高三学生周孟为。“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也是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誓言。” 周孟为说,他撞响的不仅仅是和平大钟,更是牢记历史、祈祷和平的警钟,“作为一名00后,我们是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力量,肩负光荣使命。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读书。”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永志不忘历史,矢志振兴中华!”“祖国万岁!中国加油!”……央视网络直播视频下,亿万网民直抒心愿,一条条评论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最强音。

  世界记忆,为世代和平携手前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80名青少年学生深情诵读《和平宣言》,他们着装上身白色、下身藏青色,神情庄严肃穆。

  这是南京一中的学生连续第四年在国家公祭仪式上诵读《和平宣言》。南京一中高二学生杨沁怡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那段悲惨的历史,她在课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选看了一些纪录片,“对这段历史越了解,越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能够参加这次公祭仪式,并且在仪式上诵读和平宣言,对我的个人成长特别有意义。”南京一中高一学生金扬茗是第一次现场参加公祭仪式,“这堂特殊的历史课,让我在现场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受到教育,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以实际行动书写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今年90岁,回忆起往事,老人满心伤痛。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时,葛道荣10岁。葛道荣的叔父、舅父都被日军杀害。当时,葛道荣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躲入难民区才得以幸存。在难民营,葛道荣被日本兵在腿上狠狠戳了一刺刀,至今还有伤疤。葛道荣老人说:“今天举行公祭仪式,既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祭奠,也是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我们愿世界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避免一切战争灾祸重演。”

  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昨天也参加了公祭仪式。“铭记历史的惨痛,才能开创美好和平的未来。”克里斯·马吉说,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很好地认识和平,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中国人民举办公祭仪式,悼念死难者,不仅仅是让人记住惨痛的历史和过去的仇恨,而是表达捍卫和平的决心,这对全世界都有积极意义。我与中国有特殊的缘分,我也作为一位爱好和平的普通人,希望中国人民永远不再遭受过去的苦难,真诚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公祭仪式现场,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的海外媒体聚焦历史时刻。“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南京,但是之前我从书上和电影里,了解过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媒体人,有责任传播历史真相、尤其是告诉日本的年轻人。”日本关西电视台记者城户隆宏说,今天的国家公祭仪式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对日本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都很重要。中日两国是近邻,相信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英国考文垂市市长托尼·西博昨天也出席了国家公祭仪式,他被深深震撼,也深有感触。他说,“考文垂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被炸受害最深的城市,南京与考文垂市两座城市都遭遇人类的浩劫、文明的摧残和涂炭!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所有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摒弃偏见和歧视,消除战争和仇恨,相互尊重,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这也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美好愿景。”

  海外华侨华人也在以他们的方式缅怀同胞,用声音、文字和行动传播真相、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208个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同步在世界各地举行悼念活动。

  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以及各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大屠杀已不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痛,而已成为世界记忆的一部分,激励全人类为世代和平携手前行。

  本报记者 沈峥嵘 王 拓 王世停 付岩岩 张宣 鹿琳 王梦然 林元沁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