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名社长总编齐聚盐城交流十九大融合传播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作精彩分享
交汇点讯 在江苏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合传播峰会暨百名社长总编沿海湿地(盐城)采风活动今日在盐城开幕,来自中国报业协会、人民日报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报业杂志社、中华儿女报刊社、求是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澎湃新闻、韩国蔚山广域每日报社、欧洲时报,以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等130多家单位260多位嘉宾,共商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融合传播之道,研讨交流报业跨界文化产业的方略路径。
11月22日至25日在盐城举办的峰会,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江苏省报业协会、盐城市文联协办,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承办。这次峰会是中国报业协会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举办的一次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会议。
峰会期间,安排了主题演讲、十九大融合传播研讨交流会、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报业转型研讨会,以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报道专题讲座,对党的十九大期间融合传播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组织参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4+1”平台。与会的媒介大咖将走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采访采风,大力度宣传报道盐城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进程中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新典型,充分展示盐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开放包容、崇德向善的形象。
主持人: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邓效锋
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晓丹致欢迎辞
中国报业协会秘书长胡怀福讲话
“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授牌
峰会主题演讲 主持人:江苏省报业协会主席刘文平
峰会主题演讲嘉宾: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
峰会主题演讲嘉宾: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双传学
峰会主题演讲嘉宾: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朱志和
交汇点记者 孙庆
链接:
凝心聚力报盛会 浓墨重彩写华章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回顾
(2017年11月23日)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十九大宣传作为2017年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按照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全力以赴做好有关报道。
迎接十九大的报道中,新华日报和集团各媒体共推出重大主题报道专题、专栏50多个,刊发各类报道1200余件。会议期间,集团派出了40位全媒体记者奔赴北京,前后方联动报道十九大盛况、总书记报告和会场内外反响,取得积极的传播效果,受到大会新闻组的表扬。新华日报每天推出8—12个整版的“十九大特别报道”特刊,分“要闻”、“聚焦”、“视点”、“现场”、“广角”等多个板块。特刊总共出了84个整版,刊发各类文稿405篇、照片250多幅。此次盛会,投入版面之多、主题宣传之集中、栏目设置之丰富、呈现手段之多样化,都是新华日报历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从未有过的。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全媒体矩阵的优势,集团旗下各媒体都加入了宣传报道十九大的大合唱,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迎接十九大的宣传中,新华日报的系列策划报道两次得到中宣部肯定;中宣部《新闻阅评》对新华日报“大走访大落实”报道专门发文推介;《思想周刊》得到中宣部、省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机构发布的迎接十九大宣传省级党报移动传播榜、省级媒体客户端传播榜上,新华日报和交汇点7月、8月连续双双名列第一。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的江苏媒体稿件,新华报业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宣部有关情况通报中,对新华日报“十九大时光”专栏有关报道给予表扬。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新华日报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十九大宣传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紧扣中央精神,突出地方元素,做到全国大局与江苏视角的高度统一
新闻贴近性越强,价值就越大。十九大的主题既“高大上”,又与普通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对地方党报而言,要让十九大新闻得到更多的关注,就必须转换视角,增强报道的贴近性,让“高大上”的主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迎接十九大的宣传中,将治国理政“三新”宣传与我省“两聚一高”实践的宣传紧密结合起来。新华日报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总领,策划推出了10多个系列的重点报道。8月下旬起,集团迎接十九大的宣传逐步进入高潮。主要聚焦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分专题回顾、梳理、总结我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的成就,在“砥砺奋进的五年”这一主题下,推出4组系列报道。第二个重点,是推出“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和“向总书记报告”系列专题。两项重点报道题材重大,上下贯通,采访深入,表达生动,经新华日报、交汇点、中江网等各类媒体同步推出,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十九大会中报道,一方面准确阐释报告精神,强化思想性指导性,另一方面注重突出江苏视角,强化贴近性鲜活度。新华日报把精准解读报告作为做好十九大会中报道第一位的任务,在转载用好新华社通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策划,推出一系列原创的解读性报道,力求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讲充分,让广大读者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新华日报在大会开幕第二天见报的稿件《我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第一时间畅谈聆听报告感受——新时代 新思想 新目标 新征程》、策划推出的“江苏党代表谈深刻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系列报道等,都体现了这一追求。新华日报前方报道组还精读报告,提炼主题,在重点栏目“盛会关注”中推出一系列解读性稿件。
新华日报的读者主要是江苏干部群众。因此,在紧扣十九大报告主题的同时,我们策划采写稿件,注意突出“江苏视角”,凸显“江苏元素”,讲好“江苏故事”。我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共有69名,大会期间,新华日报前方报道组做到了对我省党代表采访报道全覆盖。这些“江苏元素”,增强了稿件的贴近性,使江苏读者倍感亲切。对其中来自基层一线的28名党代表,前方报道组在采访中给予了更多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位基层党代表仅在新华日报上的见报率就在4次以上。集团重点打造的全媒体访谈栏目“党代表面对面”,也把镜头重点对准了基层党代表。
二、加强整体谋划,注重前后互动,做到会内报道与会外报道的高度统一
人民大会堂的会场连通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阡陌街巷,2280名党代表与13亿多中国人的心跳同频共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吸引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目光。如果说会内报道需要更多地采用严谨慎重的政治话语,会外报道则需广泛地使用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交融统一,方可反映党心民心、会内会外的同频共振。
这次党的十九大报道,新华日报注重加强整体谋划、组织协调,注重前方后方联动、会内会外互动。我们成立前后方两个核心团队,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协作,统筹调动各方面资源,多部门协同作战,激发出强大的集群战斗力,形成了全报社记者编辑人人关注十九大、报道十九大的生动局面。精心组织“十九大时光”专题报道,派出大批记者分赴全省各地,走进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度十九大时光,用心感受党心民心的交融共振。大会期间,新华日报每天推出两个整版的“十九大时光”专题报道。推出“走进基层代表‘娘家’”栏目,让记者走进基层党代表所在的单位、岗位,采访他们的同事,进行前后方互动。这种鲜活的报道形式,成为以往报道中“京苏连线”的升级版,得到了各方好评。策划“老百姓眼中的新时代”栏目,反映基层百姓对新时代的理解,抒发他们在新时代更要加油干的情怀。
新华日报后方采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及时主动采访或与前方记者合作,完成了大量接地气、有温度的报道。比如,从报告中找亮点,推出了“美好生活新向往”、“经济发展新作为”、“创新创业新青年”、“乡村振兴新家园”、“文化自信新风尚”、“从严治党新气象”等六大主题报道;又如,采访报道了在中国的外国人、在外国的中国人对十九大的反响,采写了两院院士等知识分子群体感悟十九大、智库专家学习研讨解读十九大报告等稿件。新华日报“十九大时光”专栏10月20日起还开辟《专家带你学报告》栏目,邀请我省高端智库和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学习解读十九大报告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三、聚合各类资源,贯穿两种思维,做到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话语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鲜明指出了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贯道”的重要性,也深刻阐明了理论与舆论同向同行的传播规律。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要把理论和舆论这两种力量统筹起来,用科学理论引领舆论,用正面舆论助推科学理论的传播,努力发挥理论和舆论的正向叠加集成效应。
迎接十九大的宣传中,新华日报围绕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和“三新”在《思想周刊》推出理论文章100多篇,此后在中宣部治国理政论坛上交流经验。《思想周刊》于今年1月创办,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其高端的理论特色逐步彰显。党的十九大召开日期一经公开,我们就集思广益,积极策划,确定了包括重点社评、系列评论和《思想周刊》重点邀约文章等多层次选题。
1、突出重点加强策划,借势借力借脑。树立开放性思维,借势借力借脑,聚合相关部门和高端智库之力,强化理论专版的个性特色。我们提前近一个月与北京的知名专家联系约稿。围绕十九大报告的创新亮点,《思想周刊》以多个整版的篇幅,第一时间推出了一批名家的重头文章。10月25日,十九大刚刚闭幕,我们就推出了四个整版的“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特稿”,围绕新征程、新时代、新思想以及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约请专家进行深入解读。无论是专刊推出速度,还是用稿规模,在全国省级党报中都名列前茅。
2、两种思维多重视角,求高求近求准。评论介于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之间,是理论和新闻舆论的联结点、叠加区。党报评论应兼具新闻思维与理性思维,既要有记者的新闻敏锐,也应有专家的理性思考。在十九大期间撰写的相关评论中,我们努力融合两种思维,透过多元视角,力求做到高度、贴近、精准。注重在宏大主题的评论中融入新闻思维。10月17日,新华日报在头版推出新华社评《“强富美高”,江苏大地上的雄浑交响》,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以来江苏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社评中引用了“砥砺奋进的江苏”大型主题图片展上,一面由68张笑脸组成的“笑脸墙”这个具像。透过这一张张笑脸,让发展的果实、成功的喜悦、幸福的滋味,变得可感可触。“京华走笔”“盛会观察”等评论栏目尽力注重贴近性,把采访细节、个人经历、“小我”感受,作为观察十九大的多重侧面,文风质朴,文字灵动。
3、多元平台融合传播,扩大理论宣传影响。新华日报评论理论工作目前已拥有全媒体平台,从新华日报版面,到“理论之光”网站、“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再到交汇点新智库栏目。评论员积极参与“党代表面对面”全媒体访谈节目,参加交汇点“记者手记”栏目录制,既锻练了人才队伍,又扩大了宣传影响。
四、创新呈现方式,强化表达效果,做到报道内容与版面形式的高度统一
与其它媒体相比,富有表现力的版面语言是报纸的一大特色。重大主题报道中,恰如其分的版面呈现是表现主题、烘托气氛、强化效果的重要手段。创新版面视觉体系,为党的十九大营造良好氛围,这一理念始终贯穿新华日报的十九大报道。
1、形式服从内容,形式创造内容。“砥砺奋进的五年‘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 大型新闻行动,是集团喜迎十九大报道的重头戏,新华日报在版面呈现上精心谋划,别具匠心。尤其在“强富美高”四个全省篇的版面表达上,更是别具一格,充满创意。
2、浓墨重彩,为读者呈现最好看的十九大。会议期间,打开新华日报版面,“十九大红”扑面而来----庄重、喜庆、热烈!整个特刊的版面设计,形式新,色彩亮,感染力强,视觉效果好,非常契合盛会期间的热烈气氛。而每个版的版式又和而不同,自有精彩,各有亮点。
3、版面呈现去碎片化,凸显党报的深度与高度。十九大报道,重要选题多,重头稿件多。根据稿件重要性,调动与之匹配的版面表达手段,全方位、多样化地呈现十九大盛会,是版面创新的基本准则。一是减少整版稿件数量,一个版基本控制在1-2篇主稿;二是加大重点策划、重头报道的版面权重,以鲜明的版面导向为读者提供直观“导航”。
4、强化可视化元素,提升版面表现力。十九大期间,新华日报版面图片大气出彩,为报道增色,为报纸添彩。除选好用好前方记者发回的现场图片外,提前储备整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图片,以及其它资料配图,确保了会议期间配稿、衬稿之需。
五、推进深度融合,倡导各展所长,做到纸媒报道与新媒体传播的高度统一
十九大报道,是检验各主流媒体集团融合传播能力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以“深度融合、移动优先”为指导,注重统一策划、统一指挥,实现“报网端融合、一盘棋作战”,既形成合力、整体出击,又各展所长、各具个性,发挥党报之“深”、网站之“全”、客户端之“快”的优势。李强书记在京看望慰问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十九大报道团队时,称赞说:“新华日报是最典型的全媒体。”
十九大期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派出40位全媒体记者奔赴北京采访报道
1、“全媒体”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具体表现为“三个更加”:一是媒体种类更加多样。“扬子头条”、“爱南京”两个移动客户端同“交汇点”升级版一起,今年9月同时亮相,集团全媒体矩阵增添了新的成员,移动优先战略得到进一步彰显。二是内部融合更加顺畅。沿袭以往重要会议报道的惯例,前方全媒体报道团队继续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指挥、统一LOGO、统一服装、统一平台、统一考核。十九大开幕前,集团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报网端微一体化运作,因此,十九大报道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演练场,不管是采访还是发稿用稿,各媒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意识更强,融合共享更加顺畅。三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通过开放与合作,“全媒体”已不限于集团内部。
2、全媒体承载大容量,多渠道彰显影响力。中江网发挥网群优势,与百家党务政务网站联动推出十九大专区、专题,传播效果产生乘数效应。省委领导称赞说,这样合起来进行传播,效果很好!同时,中江网还精选部分内容,与今日头条客户端合作开设了十九大报道江苏专题。中江网各类报道通过多渠道、多终端扩大传播面,累计点击量突破3000万。10月14日,“交汇点”在省级客户端中首开“十九大频道”,赢得各方关注、好评。频道中,优选逾千篇集团内和全国媒体报道。同时,“交汇点”还推出相关专题,开设52个相关栏目。截至10月27日,“交汇点”共刊发稿件1897篇(组),阅读数9280万+,收到用户评论50万+,体现出江苏第一主流新闻客户端的优势。
3、从相加到相融,一次采集多次传播。我们携手全省13个设区市党报单位组织的“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在省市党报所属报、网、端进行了全媒体、多样化的呈现。全媒体访谈节目“党代表面对面”是两会报道中“今天我主持”栏目的升级版。一次采访活动,在报、网、端各媒体以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呈现。来自报网端的15位全媒体记者走进演播厅担当主持人,与22位江苏党代表进行了深度对话。“一张会动的新华日报”将报纸版面与短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让用户兴趣盎然。中江网英文频道推出十九大专题,会议期间累计发布英文报道200多篇。“强富美高”系列H5是交汇点推出的重磅产品,编辑从新华日报一系列重头报道中汲取和整理素材,通过音频、快闪、沙画等多媒体形式予以呈现。交汇点还将新华日报“十九大特别报道”版面全部集纳,通过一个集成H5,一次性展现84个整版报道。十九大闭幕后交汇点第一时间推出“十九大时光特别长卷”,集纳精彩镜头,通过长卷的形式在客户端呈现。
4、激发情感共鸣,吸引用户参与互动。交汇点同集团旗下其它新媒体发起“与党代表一起来点赞——融媒体平台主题照片接龙”活动,面向海内外征集网友图片,共同为十九大、为中国点赞加油,海内外网友热情参与,共收到4万多幅(组)“点赞”图片。发起“新五年新愿景 寄语新江苏”留言送流量红包活动,参与人次超过87万。中国江苏网联合其它媒体共同推出的特别策划H5作品《我为中国加油》刷爆朋友圈,发布第一天用户参与数就突破50万。
各位同仁、各位嘉宾,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十九大融合报道。三四年前,媒体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全媒体报道”或者说“融合报道”本身就是一大亮点、一大特色。而现在,重大主题的“全媒体报道”或“融合报道”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正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对重大主题的融合报道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加以解决:比如,十九大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政治性要求同样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位要求。如何处理好媒体的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的关系,把政治导向体现在每一篇稿件上,渗透到每一块版面中,展现在每一个页面里,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比如,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愈益明显的今天,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如何让舆论始终精准定位受众,精确引导受众,使老百姓真信而非“偏信”,提高新闻宣传艺术和引导效果?比如,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对外宣传“讲出去”是前提,“讲进去”是本事。如何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讲得“有意义”,使广大受众想听爱听、接受认同?比如,理论与舆论密切相关,内在关联,新闻舆论的背后体现思想理论的倾向。如何统筹运用好理论与舆论这两种资源、两种力量,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舆论上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在双向互动中打造“表达共同体”?比如,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彰显新闻舆论时代感、存在感、获得感的一场攻坚战。如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使内容、技术、平台、人才共享融通,最终实现真正的、科学的融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深化认识,把一个个问号变成感叹号。
在前期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中,各兄弟媒体锐意创新,推出了不少好的举措,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与大家相比,我们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我们一定利用这次交流研讨的机会,多学习多请教,也期盼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多指导、多批评,我们一定虚心接受,推动工作有新的提高。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双传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