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十九大报道归来话感受
▲精心打磨采访提纲。
▲前方报道团队进行“战前动员”。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报道好这次盛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派出了由40人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报网端微融合发力,以江苏视角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昂扬奋进的中国的故事,展示了江苏党代表的风采。作为近距离观察、亲历、见证这次盛会的新闻人,他们是怎样记录这段十九大时光的,又品出了怎样的十九大味道?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逢新时代,何其幸福
耿联
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九大,记者有幸连续5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见证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进步。
记得十五大时,北京街头还有很多黄色“面的”,人人都还没有手机。记者采写稿件都还需要在方格稿纸上手写,然后传真回报社。每天忙完稿子都已是深夜,再打个“面的”,回到住地宾馆。而今天,发展进步的潮流浩浩荡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切。细数往事猛回首,才感慨真的是进入了新时代。
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很多也很大。但仍有很多不曾改变。十九大江苏代表团的代表们对党发自肺腑的热爱,对党的事业满腔赤诚,对国家发展的热切期盼,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醇厚。记得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有代表说她一直使用的毛笔是日本造的,还有代表说使用的国产马路清扫机总是会留下几片树叶,这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从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到目前农业机械的提升空间,再到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代表们讨论的虽是具体事项,但背后,都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赤子情怀。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注定将载入史册。作为社会发展的记录者,能亲眼见证这伟大的一幕,何其幸哉。而作为祖国的儿女,能生逢这样的新时代,又是何其幸福。
“直播”内外看开放自信
王梦然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10月25日11时50分许,我在从北京返回南京的高铁上,通过手机观看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直播。
我没有想到,在这个正值饭点、又没有WiFi热点的列车上,一整节车厢会有至少一半的人,不惜流量地关注着这一场直播、这一历史性时刻。老百姓的关注与支持,才是党和国家发展最生动有力的“底气”!
直播现场,是中外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而现场之外,是无数个活生生正在围观、随时评论、随时发问的直播用户。一场只要有信号,世界任意角落都可以关注的直播,重申了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的“姿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再次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援引的一句古诗,充满自信,自带清香,向世人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境界、新风貌、新气象。
开放源于自信,自信促进开放。从这一场直播,到十九大首设“党代表通道”、再到首次邀请9种语言的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的翻译,十九大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大国大党的从容自信。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真诚而有力,让我们看到一个“新时代”的中国正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而一个“新面貌”的中国,正开启一种更为丰富、更为包容的世界性视野。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自信开放的十九大,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有大的样子”“大有大的作为”做了最好的注解!
最是“人民”暖胸怀
任松筠
采访党的十九大,感触最深的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为民情怀和党代表对民生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总共出现了203次,成为一条贯穿全篇的鲜明主线,直抵人心、令人感动。记者在采访代表的时候,发现激发他们强烈共鸣的也是报告心系人民的情怀,“不忘初心”也是他们表达最多的意愿。
来自基层的社区书记郑翔代表说,报告对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管理、医疗保障、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民生问题都做了周密部署,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同志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
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代表告诉记者,贯彻十九大精神要聚焦“人民”二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工作向人民满意聚焦,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九大报告多次使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也给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朴素生动的语句,来自于人民,既“接地气”又内涵丰富,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温暖了亿万人心。
以我之眼看初心
袁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采访报道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
十九大代表李晓霞,是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村党委书记。她的微信里有一个“恒北新家庭计划群”,数百村民在这个群里聊农村生活、聊农产品市场。开幕会当晚,李晓霞就兴奋地在群里向大家传达大会精神,诉说参会感受,得到村民们热切的回应。从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说到农业补助政策,李晓霞平实的语言流露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小康路上不能有一个村民掉队,要在农民增收这件事上大有作为。
火热的群聊,让十九大报告在我脑海中更富有画面感——那是人民群众信任党,拥护党,期盼在党领导下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壮美画卷。党代表与群众心连心的场面感染了我,一挥而就写成的《报告暖人心 小村夜未眠》一文,还被省网信办报送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
生产一线的党代表说工匠精神和奋斗热情,村书记代表谈脱贫致富和乡村产业链提升,市委书记代表话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党代表们讨论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却都印证了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只要党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这个秋天,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以我之眼看初心,以我之笔颂使命。
难得那份清醒
郁芬
虽然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但这次赴京前,还是有些小小的期待。毕竟,这次大会将确定未来五年中国这艘大船的前进方向。尤其是当前世界形势如此诡异,恐怖主义阴影威胁欧洲,美国走上“逆全球化”道路,在国内,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风生水起,传统经济面临生生死死重大转折……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
十九大给人的惊喜,不仅仅是定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更是确定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直至2050年的发展轨迹;不仅仅从历史维度校准了中国的方位,划出了“新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更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真可谓“举旗定向”,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是一份面对现实的清醒。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清醒还表现在对党自身的要求上。过去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要“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执政党有这样一份清醒,且面对世界作出这样一份坦荡的承诺,相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记录时代,记录明天的历史
陈月飞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史学界一个经典的论述。报纸诞生以后,历史学家的确常常从当时的新闻报道觅得蛛丝马迹,找到解开历史疑团的钥匙。党的十九大在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必将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次划时代的盛会。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十九大前方报道组的一员,也是记录历史的一员,深感参与历史、记录这个时代与有荣焉。
十九大报告中,对过往砥砺前行的五年、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年来的奋斗历史,有着深刻的阐释和回顾。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阐述的变化。对于一名80后记者,从上学开始,一直背诵的是36年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次矛盾“改写”,背后是我国国力的跃迁,特别是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印在课本上的铅字猛然间变得触手可及。
参加十九大报道,在一次次采访中观察这个时代,从一个个具体的采访对象中体味里程碑式的事件,用手中的笔记录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见证历史的感觉从未这么强烈。希望在未来,更好记录今天的新闻,留下明天的历史。
这个秋天,
领略北京别样之美
汪晓霞
10月15日,4个多小时的高铁行程后,再次邂逅久违的北京之秋,秋阳普照,层林尽染。但这个秋天,北京更有别样风景,喜迎十九大的大红色标语不断在这座城市闪回,金色与红色辉映之下,古都焕发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这只不过是这个秋天领略北京之美的开始。
10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方略,描绘“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长达3个半小时的十九大报告荡气回肠、鼓舞人心,有态度、真提气!报告203次提及“人民”二字,尽显大国温度与情怀,暖心!虽然并没有机会现场聆听,但在电视机前却凝神静气,庄严感、仪式感油然而生;而脚踏北京的大地,感觉心与人民大会堂靠得很近很近。
10月19日下午,十九大江苏代表团开放日,有幸进入人民大会堂,亲见开放日生动场景。党代表们自信从容而情绪饱满地讨论十九大报告,发自内心的激动和真诚体现得淋漓尽致。趁开放日活动举办前的间隙,细赏大会堂里王成喜着笔细腻而大气的“报春图”,猛然觉得,这正是眼下中国大地的真实映照: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宏伟而精准的国家发展“路线图”指引下,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必将迎来更加生机蓬勃的春天!
十九大的礼物和收获
仇惠栋
盛会近尾声,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十九大前方报道团队的一员,收到了一份特别有意义的纪念品。一张报道团队全家福照片和一张39位小伙伴签名的首日封。策划这一珍贵礼物的周社长说,明年是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再过20年,是新华日报百年大庆,希望到时有人把礼物捐出来,签名首日封一定会进报史馆。只是不知道,这些名字到那时又会有哪些故事。
是啊,扪心自问,20年后的自己会在做什么,和现在有多大的变化,显然难以预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回首往事,一定会铭记这个北京的秋天。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投身其中,有幸见证了、记录了、传播了……
个体的命运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每人都无法超然置身事外。无论你是想守住自己小确幸,还是要拥抱更宏大的愿景,各自的心愿和梦想,在中国梦面前,都会是涓流汇海。张家港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代表,生日喜逢十九大开幕日,这位回乡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女强人”说:“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融合在一起的,我的梦想在十九大开始起航,我会实现更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网红”80后党代表徐川说,年轻人最应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乎每个年轻人的前途,特别是80后、90后乃至00后。作为80后的我,其实早不再年轻了,但面对漫漫前路,还是会有一种未来已来的兴奋和激动。
“第一次”,我的关键词
付奇
坐在南下的高铁上敲下这些字时,十九大已经胜利闭幕。车窗外秋景静美,整个国家涌动着蓬勃的活力。
十九大,是党和国家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十九大报道,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一次融合报道的重大战役。在北京的十天时光里,由集团报网端微联动而成的全媒体报道矩阵,既扩大了新华日报的报道网络和广度,也给了像我这样的年轻记者更大的平台和机会。
如果给这次十九大报道拟一个关键词,我觉得应该是“第一次”。记者署名前面的称谓是“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这个“全媒体”并不是说说而已,集团旗下三报一网一端记者组成3个采访小组,共同采写稿件,各展所长,大大提高了采写效率,也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实现“深度融合”。盛会期间,我所在的第一采访组,每天都有1—2篇重头稿件刊出,从对十九大新提法的解读,到传递党代表们的期待与关切,为十九大特刊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而于我个人来说,则有更多的“第一次”。事实上,我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到北京参与重大会议报道;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江苏开放日”的采访;第一次“出镜”,为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录制了一分钟的“采访手记”;第一次担当主持人,在全媒体视频访谈节目中与“党代表面对面”;第一次当“责任编辑”,负责十九大特刊中《京苏连线》这个栏目的约稿;第一次写评论,为十九大特刊《京华走笔》栏目贡献了第一篇稿件……
5年前,刚刚入职的我在家中收看十八大报道,5年后,我有幸到北京参与十九大报道,一个个“第一次”,记录了党和国家的发展,也成就了我的成长。
我相信,“极不平凡”的5年,开启另一段“极不平凡”的未来。很幸运,这期间,有我的参与与记录。
十九大+全媒体 =“吸睛力”爆表
石小磊
十九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10月15日抵京到大会闭幕,10天时间,我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40人前方报道团队中的一员和扬子晚报特派记者,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十九大无与伦比的“吸睛力”。
19日上午,接到通知,这一天的交汇点视频版“记者手记”让我来当“主播”。坐在去人民大会堂的车上,我就在思考,说些什么呢?车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提醒了我,就说自己的感悟啊。这是我第三次来北京采访党代会了,从2007年十七大到2017年十九大,10年巨变随处可见。我回忆起,10年前坐火车从南京到北京花了十几个小时,5年前我们坐上了高铁,而今又坐上“复兴号”,两地间距离拉近至3小时20多分钟,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的强力证明吗?
我还由此回想起,十七大结束后,我在回南京的路上捧着人民日报看领导人简历的一幕。10年后的今天,不用等到第二天,手机上各个客户端的推送就第一时间来了。
身处融媒体时代,这次十九大报道,扬子晚报10天之内连续推出了9个视频新产品。其中仅7个关注基层代表的全媒体产品浏览量就突破了1300万人次。当十九大与全媒体相遇,果然是流量自带。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深感重担在肩,希望自己能在未来为读者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不忘初心
讲好中国故事
孙江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圆满完成十九大报道工作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初心,是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最真诚、最质朴的愿望所在,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有始有终地实现梦想。参加十九大报道的这几天,我采访了不少党代表,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但都有着同样坚定的信念,有着担当实干的品质,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每一次采访都是见证,每一次采访都是难忘。采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媒体人的“初心”。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全国党代会报道,忐忑、兴奋、自豪……好几种情绪相互交织,内心激动无比。怎样全面准确地宣传好十九大精神,怎样有细节、有温度地展现好十九大代表的开放与自信?我和我的战友们,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伴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媒体发展也进入了融合的新时代。过去我们在报纸上传递党的声音,如今我们则通过报、网、端、微等立体式传播矩阵,通过视频、文字、动画、图片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可视化报道等新招式和新利器,对十九大进行全方位报道。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0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来,我先后参加不少大型主题报道。过去,我都是在镜头之外用笔记录撰写稿件,而这次,我选择挑战自己走到镜前跨界成为一名主持人,通过全媒体方式对话十九大代表。
在转型和跨界的背后,是媒体人的百倍努力和辛勤付出,熬更守夜、通宵达旦都是常态。这样的拼搏为的只是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当然,“转的是型,不变的是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苏故事,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
写下新时代美丽篇章
杨丽
21日晚21时左右,新华报业全媒体北京演播室里灯火通明,我主持的这期“党代表面对面”访谈正式开始。这是当天的第六场访谈、当晚的第四场访谈。一天六场访谈,刷新了我们的访谈记录。
这次十九大报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全力打造的这档“党代表面对面”栏目,记者转型为主持人,从幕后走上台前。8天时间里,有20多位党代表走进演播室接受采访。访谈的录制通常在晚上,为了及时在报、网、端上刊播发布,通宵达旦是我们工作的常态。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和洗礼。首先,向党代表学。党代表王南石说,要学技术,先学做人,要懂得付出和奉献。其实,学新闻,写文章也是一样的。没有好的品质,如何写出好文章?同时,还要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对作品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其次,向同行、同事学,学习他们身上的踏实、肯干,学习他们的优秀作品,激励自己讲好新时代征程中的新故事。
走上新闻岗位快10年了,“写出好文章”是我不变的初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党代会的报道,是我个人的幸运、职业的荣光。拥抱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希望自己能在新闻人的“舞台”上,在新时代宏大叙事中,一步一个脚印,写下自己的美丽篇章。
走在媒体融合“浪尖”上
张宣
到北京好多次,但这次绝对是最难忘的一次。作为十九大新华报业全媒体采访团的一员,短短10多天历练了本领,增长了见识,体会到作为新华人的荣耀,也见证了伟大的中国时刻。
采访中,我遇到的代表大多来自农村、社区、生产第一线,他们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有淳朴的真情。来自农村的代表告诉我,现在农村条件变得更好,许多家庭有了小汽车,农村老人也有了社保;来自社区的代表告诉我,社区居民的文艺生活丰富多彩,社区环境变得优美;生产第一线的代表告诉我,他们的工资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从这些基层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变化。
此行另外一个感受,就是集团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我们采访团成员40人来自集团不同媒体,但在十九大报道上大家是一个整体,团队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融合了新华日报、交汇点、中江网、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的记者,大家同心协力采写稿件,绳往一处扭,劲往一处使;报道形式从纸媒到客户端到网站再到微博微信,实现全媒体全覆盖。作为其中一员,我虽然只尽了绵薄之力,但是收获了荣耀。在全媒体时代,每一次重大会议都是对记者的考验和锻炼。通过不断的磨练和挑战,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在新征程上继续前行
黄伟
“世界上没有一个会议像我们党召开的十九大这样,如此吸引人,来这么多记者,引起世界上这么多人的关心。希望大家把参与十九大报道、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作为自己人生难得的机遇,完成好光荣使命。”“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经过这几年发展,真正成为全媒体。”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看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前方报道团队时的深情寄语,令所有新华人都备感振奋。
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先后参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新闻报道,非常荣幸。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聆听到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论述,自豪感油然而生。
深度融合、转型发展是这五年传媒变革的最鲜明特点,五年来,我们的身份在变、采编手段在变、传播渠道在变、产品形态在变。从新华日报的“本报记者”变成“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从只为新华日报发稿拓展为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江网、交汇点客户端等集团各媒体发稿,从传统媒体采编为主深化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采编并重,从“敲键盘”丰富为“写稿主持出镜”三栖作战。个人从业方式的变化,正是这个时代变革的缩影。
十九大闭幕次日,我返回南京时乘坐的是当日京沪高铁首趟列车,车窗外旭日东升,新时代的曙光洒满大地。随着列车的飞驰,心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不懈的努力为党报事业发展、为媒体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努力讲好新时代江苏发展的精彩故事。
配图: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勇 余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