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引发代表共鸣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彰显民生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出席十九大的多位江苏代表表示,社会治理创新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
十九大代表、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
推广建立“乡贤会”“百姓议事堂”
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表示,“我们推进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务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我们要持续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推动司法行政职能由‘行政命令型’向‘群众需求型’转变”。
着眼“均等普惠”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法治服务需求的有效路径,也是解决司法行政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总抓手。柳玉祥说,目前江苏已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构建了“一条主干”“四张网”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现了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三级平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下一步,还将加快推动服务资源由集中向全面覆盖转变,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一向综合转变、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此外,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以开放性架构吸纳社会力量,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下一步将重点深化社会组织参与法治建设,特别是推广建立“乡贤会”“百姓议事堂”等,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中发挥积极作用;深化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深化恢复性司法实践,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网络化治理解决“老大难”
“我们仙林街道33平方公里,有4500多名外国人、3所高校的17万老师和学生,还有4300多名拆迁农民,大小驻街单位1786个。各类新老矛盾纵横交织,既有农牧场改制、征地拆迁等历史遗留矛盾,又有失地农民困难帮扶、大病救助、上岗就业等现实矛盾,还有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拆违控违、群租房管控、安全隐患整治,以及物业、业委会、开发商、业主之间的矛盾等城市化新兴矛盾。”从十九大代表,南京仙林大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嘴里,记者听到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我们认为基层社会治理不能‘自拉自唱’‘一厢情愿’,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必须不断创新。”孙金娣说,他们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创新网格化机制,把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1786个三级网格。依托网格化,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走访服务,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征求意见。“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就这样把所有单位、所有居民与街道社区联系在一起,聚拢在一起。
仙林街道还优化了党组织设置,建立“1+3+N”党组织架构,在一级网格设立党委,下辖社区居民党支部、服务办公室行政党支部、综合(两新组织)党支部,按照楼栋、商业街区、项目工地、志愿者队伍等分类,设立若干个功能型党小组。目前,街道共下辖10个一级网格党委、34个二级党支部、106个功能党小组。每月由网格负责人牵头召集,驻街单位、居民代表在一起商量事情、推进工作。
“这几年,我们取消了社区经济指标等20项任务,每个社区逐年递增为民服务资金,让社区有精力、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还把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党员公示牌,接受大家监督。”孙金娣说,在不增加编制、不改变职级的基础上,对街道29个内设科室进行优化重组,成立基层党建、科技创新等10个功能型服务办公室,每个服务办公室与1个社区捆绑负责1个一级网格,如此,街道所有工作都纳入了网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和街道的党员群众一起不断深化和创新‘1+3+N’网格化城市基层党建,坚持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孙金娣表示。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阳阳 陈洁 陈月飞 汪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