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哪,党的形象就在哪
中国江苏网10月20日讯 在出席党的十九大的江苏代表中,有28位来自生产和工作一线,占代表总数的39%。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有“国家级”优秀农民工、模范法官、环保标兵、党务工作者,可谓星光熠熠。
在创新一线勇担使命
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独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秉承着“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62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性能,连克3项军工难题;
李兰女,一心扑在工艺创新上的纺织女工,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技术论文十多篇,一项改良的工艺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数十万元;
王南石,和质量死磕到底的装配工,给装配工作融入设计元素,大大提高了航天产品的高精度和可靠性;
……
不论是在科研前哨的教授专家,还是产业生产一线的大国工匠,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底色——创新,为中国制造、江苏发展注入无穷动力。
十九大代表、苏州大学副校长张晓宏,是有机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他认为,高校在创新领域大有作为。“以苏州大学为例,由李述汤院士、廖良生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发展了白光OLED照明技术,团队承担了国家最大的有关OLED固体光源照明方面的课题,这项技术一旦做成,将有望成为新一代绿色、健康的照明技术。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人才优势开展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创新培养优秀的人才。”
王南石有很多机会在管理层,也曾经在管理岗位上干过好几年,但是为了工作需要,更为了让航天装配后继有人,他主动回到装配一线。在“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的徒弟已经从初期的7人增加到23人,全是生产一线技师以上的工人。“我的目标是把更多的年轻职工培养成为大国工匠。对于职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当工人一样会有成就感,关键是要做有价值的工人。”
现代化农民让农村更现代
虽然是货真价实的农民,却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这是几位农民代表的共同特点。
20年前,钟佰均从赣榆县县里回到西棘荡村,临危受命担任村支部书记,从此他便以强村富民为己任,靠一张废旧渔网淘出致富的尼龙颗粒加工产业,把全村农民变成创业主力军,把一个贫穷落后村建成苏鲁边界远近闻名的工业经济强村和江苏省文明村。钟佰均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感觉非常荣幸和骄傲,不过这光荣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体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我觉得这是上级对我们基层党组织的信任。”
党的十九大代表、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也是出了农门再回农村。在她的带领下,长江村打造了苏州第一家上市村企,又通过兼并重组成功转型大健康产业。这个曾经的江边小渔村,已经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鲜活样本。
经济上富裕了还不够,还要让脑袋也富起来。近年来,华西村建起3万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给村民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把年轻人送到美国西点军校培训,送到贵州穿洞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经营骨干送到EMBA去培训;把党员干部送到西藏去锻炼。党的十九大代表、江阴市华西新市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协恩说:“富裕的华西人,富得更有内涵。”
在最不起眼的岗位上也要发光
即便在最不起眼的岗位,即便做的是别人眼里可有可无的工作,也要努力做到极致,发光发热。被称为“打工书记”的十九大代表、灌南县驻杭州市流动党员党委书记邵中国就是如此。
邵中国所在的党支部有156名党员,已成为2万多灌南来杭务工者的“家”。来京之前,邵中国和支部的党员们专门就“一带一路”、富民、基层党建等议题听取不同层面干部群众的期望。“我来北京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和大会精神及时传达到我们灌南的党员和在杭州务工的全体党员。也期待大会开过之后,在下一个五年可以给农村和农民带来更多好政策。”
在很多外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并非易事。但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成春却做到了党建在外企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甚至有点“离不开”党组织。通过党组织,公司积极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人才项目申报,近5年来有129名党员和员工入选工业园区“双百人才计划”,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和福利凝聚了人心,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党管人才在外企是空白点。党委抓住这个空白点,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政策解读,让企业享受到了和国企一样的政策。十九大召开之后,党委还要及时解读好政策、用好政策,助力企业发展。”李成春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郁芬 王拓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