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五位一体”打响“创业镇江”品牌

培育创业载体 助推创业富民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10-18 07:17:00

  创业服务进农村

  创业服务进校园

  创业综合服务大厅

  “创富镇江互联网+”创业大赛暨创业明星颁奖典礼

  中国江苏网10月18日讯 创业是富民之源。镇江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民生幸福工程,大力实施“创业镇江”行动,通过政策扶持、载体支撑、技能提升、服务助推、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格局,打造与产业相配套、与创新相融合、与区域相协调的特色创业载体,为创业者搭建成就梦想平台。

  5年来,全市各级人社服务平台共帮扶创业5.67万人,其中:大学生0.57万人、农民1.7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7.5万人;组织开展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6.72万人,创业成功率达50%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2亿元,惠及各类创业者1.27万人。

  突出政策创新,激活创业内生动力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立足镇江实际,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覆盖面极广”的4.0版政策支撑体系。“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若干配套政策”等等,集成涵盖了“商事改革、税费减免、创业融资、社保补贴、创业补贴、一站式服务等诸多政策措施。

  制定推进创业富民的配套意见,将创业政策扶持对象范围扩大到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非农产业创业的返乡农民工以及经工商注册登记符合条件的共享经济创业人员。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放宽到3个3,即个人贷款放宽到30万元、企业贷款放宽到300万元、贷款期限放宽到3年。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预算安排了6300多万元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深入实施“金山英才”、大学生创业引领、返乡农民创业、小微创业者创业等计划,多元化培育创业主体,激发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热情,培育一批创业创新 “新四军”,推动实现以创业促创新,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为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

  突出载体建设,打造多元众创空间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规范发展”的运行机制,打造一批创业载体,引领全民创业。特别是近两年,先后将创业示范载体建设、“互联网+”创业载体建设列为改革创新项目和“十大实事三十项任务之一”。市委市政府将“互联网+”创业载体建设列为民生改善重点项目。专门制定了《创业示范载体认定管理办法》《“互联网+”创业载体建设标准》,打造示范载体,拓展众创空间,引领百姓到新经济、新业态领域创新创业。各地坚持“民办公助、错位发展,两创相融”原则,结合特色小镇建设、“互联网+”经济发展需要,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物流设施等资源,构建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众创空间。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创业载体233家,面积近61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1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巾帼创业示范基地1家。大学生创业园实现辖市区全覆盖,特色生态休闲观光农创园达55个,还建成了全省最大、全国第三的京口网页游戏研发、运营集群。2016年,成功新建6家集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等空间为一体的“互联网+”创业载体,镇江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创业示范基地。

  突出创业培训,促进创业能力提升

  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实施分类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创业者能力。

  突出培训重点,坚持量质齐升,将“前伸”的触角定位在校园,“后延”的落脚点放在社区,通过师资认证、培训督导、结业考核、绩效评估、分段补贴等创新举措,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每年创业培训近万人。

  大力开展IYB培训、创业模拟实训等,同时积极探索“创业培训与创业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着力提升创业层次。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200多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IYB培训,3000多名培训学员参加了创业实用技术培训,15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创业模拟实训。探索“1+X”模式,实施“技能+创业”特色培训,全方位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成功率。

  整合培训资源,建设镇江创业大学,搭建“镇江创业大学+驻镇高校创业学院+辖市区创业分院+企业集团基地”的纵横网络,建起 “培训+实训+孵化+融资”创业服务链条,培养创业人才,催生创业实体。

  突出服务助推,优化大众创业生态

  建成1500多平方米的市级创业综合服务大厅,依托各级人社基层服务平台,形成上下贯通、横向互联的四级创业服务网络,为创业者提供“店小二”式的创业服务。在江苏大学、江科大、农林学院等高校建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实现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服务提供规范化。

  组建400人的创业专家志愿服务团,对创业者创业初始阶段、创业中期和创业成功后实施全程帮扶。通过建立创业项目库、开展“创富镇江”创业大赛,实施创业帮扶“3+1”行动等,帮扶创业。每年10月,开展“金秋创业行”系列活动,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明星与大学生面对面、大学生SYB培训、创业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集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帮扶,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

  在全省率先成立众创空间发展促进会,实现会员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资源共享和创业活动共享。

  突出文化引领,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近年来,镇江每年都会开展“十大创业明星评比”“大学生创业项目评选”等活动,先后培育出一大批创业新秀,涌现出300多名创业典型,其中有2名获得全国、全省创业优秀个人称号,6名创业典型被评为市级劳模。同时将创业文化融入创业服务活动中,积极引领、激励、帮扶大众创业。

  一年一届的“金秋创业行”、创业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创业帮扶“3+1”“创业载体1+1”等品牌活动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业型城市创建期间,镇江还成立了创业文化研究课题组,组织开展创业文化“我来谈、我论道、我践行、我倡扬、我荣光”等大讨论,营造“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

  创业故事

  孔啸:回家创业的感觉真好

  镇江新区丁岗镇,曾经有个小村庄叫孔家村,孔啸就出生在那里,在那里上完小学、初中。后作为第一批知青子女返沪,孔啸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下属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从事大型复杂精密检验工装和汽车匹配主模型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并继续求学至博士毕业。

  因为城乡建设的需要,孔家村如今已成为历史,而孔啸记忆里的乡愁寄寓,更多的是父亲母亲的叮嘱和期望为家乡做点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镇江老家人找到孔啸,希望他回来。当时,尽管也有其他城市的主要领导诚邀甚至派秘书长上门盛请,但孔啸还是决定回到镇江创业。

  来到镇江创业,孔啸和他的伙伴们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一辆汽车是由不同汽车零部件厂家提供的众多零部件装配起来的,这些零部件的几何尺寸,尤其是相互之间的匹配精度的控制要求是非常高的,汽车整车匹配主模型就是为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检测零部件的几何尺寸和特定功能的质量控制装备。

  此前,我国整车匹配主模型一直依赖进口,一套价格在1500万-2000万之间,企业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能否打破国外企业在大型复杂精密检验工装和汽车整车匹配主模型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进行自主研发呢?

  2006年,孔啸率队为上海大众研制我国第一台汽车整车匹配主模型。彼时车型的原始数据和一些关键技术还需要由德国方面提供。于是孔啸带领团队赶赴德国。但意想不到的是,德国方面给的数据中缺少关键数据。这反而激发了孔啸团队的斗志:“德国人卡我们脖子,不给我们数据,我们就自己研究出来。”于是,那年春节整个团队都没有回国过年,最终打破了技术壁垒,提前一周完成了任务。

  得到了汽车主机厂的验收和认可,通过了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尺寸检测,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地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目前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

  回乡创业后,孔啸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目前,江苏申模的汽车匹配主模型成本已降到500万-600万之间,匹配技术精度达到±0.2毫米以内,企业去年实现销售近6000万元。他们的汽车匹配主模型和精密检验工装,目前已经运用到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等企业,并向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拓展。

  孔啸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建立一个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服务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专业的生产性服务。

  这个平台,目前主要从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相关的技术服务。“很多小微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特别是在一些共性技术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完全可以借鉴欧美成熟的模式,由第三方来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多年从事技术研发的孔啸坦言,如果有一个开放的第三方生产性服务平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共享技术与设备,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快技术提升的速度,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技术研究成果,能更快地实现产业化。为了这个技术服务平台,孔啸及其申模团队致力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并与镇江高专合作创建“智能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学校建设一流的高端检测与数控编程仿真实训室,校企双方共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创新和服务平台。

  通过孔啸个人努力,世界一流水平的瑞典测量技术企业和德国数控加工技术企业均已同意在镇江建立精密测量和智能数控加工培训中心,为学生和技工提供高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技能培训,这将为实施镇江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回首来时路,孔啸多次感叹:回家创业的感觉真好!

  政策亮点

  镇江4.0版政策体系激发创业活力

  镇江立足实际,创新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覆盖面广的促进创业就业政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4.0版创业政策支撑体系。

  先后出台《2015—2020年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工作的意见》《镇江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涵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领域和各类人群,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针对性。

  结合国家、部省对创业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政策,对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创业示范载体建设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整合完善,并加以创新和突破,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镇江今后的创业就业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

  全方面调整、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实现“一调二扩三提”。“一调”,即将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1500元。“二扩”,即扩大创业资金使用范围,将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奖励和市级创业示范孵化基地补贴列入创业扶持资金项目,对入选市、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提”,即对初始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及基金规模进行提标。本市户籍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补贴分别提升到3000元和5000元,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初始创业还可享受不超过3年的50%社保补贴;初创业者开发岗位带动就业补贴,提升到每人500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1万元;要求各辖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均放宽到“3个3”,即个人贷款放宽到30万,企业贷款放宽到300万。市区创业担保贷款担保资金总额要在2-3年内增加到1000万元,增加部分可从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

  此外,专门出台鼓励在职离岗创业的政策,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的相关权利予以明确。

  载体创新

  盘活存量资源放大创富集聚效应

  镇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原军转培训中心资产,投资500万元,改造成集“一条龙”创业孵化、“一体化”创业实训、“一站式”创业服务的镇江创业园。创业园设有立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并配置创业沙龙、创业书吧等创客互动平台;建设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形成了“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全要素的创业服务,被国家发改委总结为“盘活存量资源,发展众创空间”的“镇江经验”。

  镇江创业园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余家企业入驻,重点面向大学生、留学回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以文化产业、软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孵化主体。开园以来,先后入驻创业团队190个、孵化创业实体83家,成功孵化毕业企业52家,带动就业近2000人,累计销售3.2亿元,实现利税近2600万元。入驻企业已获得各类专利130余项,有77家企业成功孵化出园。2014年荣获“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盘活存量资源的同时,镇江还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创业创新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孵化器与创业服务相结合的众创空间。通过“以奖代补”引导各类创业载体把租金减免、创业补贴、创业融资和创业扶持等进行打包,实现创业孵化与产业化无缝对接。通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各方共同推动,以产城融合的理念、“互联网+”的思维,充分整合创业创新存量要素资源,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创业载体203家,面积近247.3万平方米,省级和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分别达12家和27家,大学生创业园实现辖市区全覆盖。

  创业服务

  “创业超市+助创保姆”服务创业者

  为给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镇江在各地设立“创业服务超市”,聘请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调查论证,建立了门类齐全、项目总量达3000多个的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我服务,你来选”和“你选择,我服务”的超市化服务模式。

  该市向社会公开招募100名具有专业知识专家学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经营管理者、创业成功人士,组成了镇江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各辖市(区)、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创业服务组织,先后为84000多名创业者提供了项目论证、经营管理、营销策划、法律咨询、信贷融资等一条龙的创业咨询指导服务。

  “助创保姆”服务通过网络平台、现场互动、专家门诊等形式,组建专家指导库和专业培训师资队伍,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创业策划、项目论证、企业诊断等全程服务,共提供创业项目1000多个,开展咨询活动100多场,举办专题讲座50多场。

  与此同时,该市建立了覆盖市、辖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创业服务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人社服务网络。在全省率先实施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制订出台了市级地方标准《街道(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设施设备要求》和《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服务规范》。该市标准还作为省定标准主要参考在全省推广。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稿

  创响江苏 助力富民——创业在身边镇江篇

标签:创业;服务;镇江;企业;培训;技术;创新;孔啸;提供;载体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