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重构江苏功能区 聚焦南通新作为”之三:跨区融合,特色“功能区”动能澎湃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10-17 07:03:00

  中国江苏网10月17日讯 金秋时节,走马南通,处处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与这种感受相印证的,是一组亮眼数据:上半年全市实现GDP3801.0亿元,增长8.0%,增速全省第二;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27个,增长62.8%……

  解析万马奔腾的南通经济,澎湃着一股特殊动能: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苏通科技产业园、中奥苏通生态园……14个跨江、跨省、跨国合作共建园区如同14朵金花,绽放在江海大地,已累计吸引亿元以上项目355个,今年上半年又新增58个。

  “重构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打破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在更高平台实现跨区联动、融合、协同发展。” 9月20日,在南通率先为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举行的专题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南通已先行先试跨出领先步伐。这一个个合作共建园区,就是一个个特色“功能区”,集聚着当今最新理念、最新科技、最新产业、最新生态等要素,释放出带动腾飞的强劲动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亮点,对江苏经济新版图的构建而言,可谓是先行先试的探索。

  园区共建,勇当跨区合作领跑者

  9月22日,走进启东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的牌子高高矗立,十分显眼。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春华感慨地说,这块牌子竖在这里已近10年,成为见证南通实施江海联动战略的纪念碑。

  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南通人喊了多年的口号,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的先后建成,变成了现实!但地理上的联接,不等于经济的融合。南通审时度势提出江海联动战略,“不仅要市域内县区间的联动,更要着眼与苏南、上海的联动。”

  联动,从跨区合作共建园区起步。在南通决策者看来,跨区共建园区的过程,就是一个突破区域界限、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

  迈出跨江合作第一步的是启东。

  2008年初,启东跨过长江天堑,更突破思想疆界,以只占49%股权的“配角”身份,牵手上海在启东滨海工业园共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由高度国际化的外高桥集团负责统一面向世界500强招商。“当年园区启动建设,就有10多个项目抢滩落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总经理郭佳川表示,该园区正在打造上海“飞地经济”新标杆。

  “配角”身份赢得主动发展。这个5平方公里的“园中园”,不仅成为南通,同时也成为我省与上海首个跨区合作的“试水样本”。参照这一模式,南通彻底甩掉思想包袱,大踏步跨过长江、跨过省界,与上海、苏南激情牵手,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先后探索出以苏通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合作开发模式、以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为代表的区域共建模式、以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为代表的高校与开发区合作模式,以及以海宝工业园为代表的企业与开发区合作模式。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南通还主动“走出去”,分别与奥地利、意大利、斯洛伐克合作建设了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中斯装备产业园。

  从南到北,由江到海,14个合作园区如14朵金花渐次绽放,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跨区共建“南通现象”。这些特色园区不但给南通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更以先进的建设、管理、发展理念,激活全市园区改革创新的一池春水。

  如今,南通已形成由开发区、共建园区、高新区、特殊功能园区等组成的多层次开发园区布局,它们以全市5.6%的面积,实现了全市65%以上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实际到账外资,成为南通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展示形象的第一平台。

  追新求特,打造现代产业集聚示范区

  “大江带来了什么?”多年前的问号,随着江海联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已被拉直,成为巨大的感叹号。站在新的交汇点上打量南通,多重利好如江涛海浪奔涌而来,南通已然站在了转型“关口”、发展“风口”。

  但发展潜力并不必然等于发展前景。对此,南通人认识清醒。在园区共建中甘当“配角”,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不做主。不算有没有控股等小账,却把生态账、富民账、对现代产业集聚的贡献账三笔大账算得清清楚楚。

  徐徐秋风中,落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的“巨型项目”尚华启东生物制药科创中心正抓紧建设。“招了一个龙头,带来一串企业。”启东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姜维介绍,尚华是国内第二大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企业,项目还在建设中,就有两家上游企业跟了过来,另有两家企业在谈,一条50亿元级生物医药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不远处,一个更为宏大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蓝图正在擘画。5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支持启东承接上海辐射,发展基因检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生等产业,建设一座集聚50万—70万人口的生命健康科技城。

  与启东相邻的海门也不甘落后,仅在海门经济开发区,就齐刷刷挤进了3家来自上海的“区中园”——海宝工业园、复旦复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复旦科技园,人称“沪上三剑客”。总投资近200亿元的“三剑客”,分别侧重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科研成果转化等特色新兴产业,共同推动着南通经济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合作园区已成为南通承接产业转移、集聚优质项目的重要平台,在南通构筑现代产业高地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通市发改委主任尹建勇介绍,目前南通已崛起6大千亿级特色产业群。在此基础上,结合打造“创新之都”新要求,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重新布局,突出追新求特,构建以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为重点支柱产业和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新兴产业等“3+3+N”重点产业体系,把“创新红利”转化为“产业红利”。

  百川奔流,汇入江海。植入新理念、新产业、新技术,14个合作园区和其他经济力量交汇、碰撞、激荡、融合,重塑着南通的经济结构。截至8月底,南通高新技术产值达5395.96亿元,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7.3%; 1—7月,全市“3+3”产业完成产值5999.9亿元,同比增长11.8%,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2.2%。

  创新统筹,擘画特色“功能区”新样本

  苏通大桥北桥头堡在变!这是经常行走苏通大桥的人的共同观感。

  支撑这一变化的,是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苏通科技产业园的快速崛起。该产业园由江苏、新加坡跨国合作,南通、苏州跨江联动开发,致力打造一座高科技、生态型、国际化、综合性的“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升级版”。

  升级体现在哪里?生态是重要方面。园区秉承新加坡“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开发理念,在土地利用上倡导“疏密有别”,选择承载力较强的地块集中开发,留出更多自然生态用地做美环境。其中,园区里80%左右的水体在开发中得以保留。

  做优产业生态是关键。自2009年5月启动建设以来,园区完成注册外资超过10亿美元,注册内资超过600亿元,吸引了25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园区发展已入佳境。”园区党工委书记羌强报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上半年完成注册外资1.42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工业投入11.5亿元,同比增长174.8%;完成进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54.5%……”

  “双优”生态还从欧洲引来了一只“金凤凰”。2012年3月,中国和奥地利两国政府共同决定建设中奥苏通生态园,如今这个“园中园”已引进奥地利汽车零部件等9家制造业企业、腾讯创梦产业基金等34家创投企业,中国—奥地利合作中心正式运营,联手打造中奥合作体制创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先导区、国际高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生态优先、统筹发展,成为14个合作园区的共同选择。走进一个个园区,犹如走进一座座花园。它们的成功,引领一张宏大的绿色发展蓝图在市级层面铺展开来:加快推进经济、城市和交通三大转型,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城区不再招引工业项目落户。

  围绕这张蓝图,一系列大手笔频频落子: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启动建设、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招才引智“双百政策”出台、一期总投资269亿元的城市轨道工程年内全面动工……

  “落实重构重点功能区战略,越是‘风口’热潮滚涌,决策头脑越要保持冷静。”市长韩立明说,南通当前既要积极作为抓机遇,经济发展力争在好的基础上再快一点,为全省多作贡献;更要统筹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擘画特色“功能区”中适度“留白”,给未来发展留下战略空间。

  在南通与上海共建的市北科技城内,数百亩“留白”的土地上种满了葵花。金秋时节,万株葵花同时绽放,形成一片金色花海,清风吹过,暗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遥望那片花海,记者浮想联翩,若干年后,那片“留白”土地上将会成长出怎样动人的产城融合新图景。

  本报记者 陈明 徐超 贲腾

标签:南通;园区;功能区;产业;合作;启东;发展;产业园;生态;上海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