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最美江苏人:他们身上有一种力量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贾梦雨   2017-10-12 07:43:00

  昨天,报告文学集《最美江苏人》在江阴华西村首发,江苏14位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伴随着墨香与读者见面,让人备受感触。记者专访作家代表,分享他们采写典型人物的心路历程,提炼“最美江苏人”身上那种令人感动、振奋、沉思的精神力量。

  拼搏瞬间凝聚震撼的力量

  “《最美江苏人》的写作,是一次带着任务去采访,确定主题才构思的写作,却让我欲罢不能、尽情挥洒。”省作协主席范小青采访的是张家港长江村郁霞秋书记,时间正值盛夏,郁霞秋生病了但依然在工作。采访中,长江润发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范小青一个细节,在北京做长江润发上市工作的那些日子,郁霞秋劳累过度生病了,她本来是医生,就给自己打点滴,下午出去谈判,她一手举着药瓶,一手拉开出租车的车门。范小青感慨,“这样的细节虽然我不能亲眼目睹,但它一直在我的眼前浮现。”

  翻开报告文学集《最美江苏人》,类似的细节随处可见。范小青告诉记者,采访中她经常被这些细节深深触动,“他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拼搏的瞬间组成的,这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范小青说,今天的“最美江苏人”,他们的功劳簿上,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光辉业绩,他们的头上,也环绕着很多的光环,他们无不是功成名就的。但是,这些功劳,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运气”两个字可以容纳的,而是来自于他们每时每刻的努力!

  勤奋铸就滴水成冰的力量

  “让我写周海江。他是十九大代表,之前还是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为了采访他,我等了一个多月。说忙,我一开始不太相信,企业家不就是和客户吃吃饭,签签合同吗?等待的日子当然没有闲着,50多万字的红豆集团资料,我能记住红豆60年历程的几乎所有重要细节。”作家徐风采写周海江时不够顺利,“但终于见到他时,发现他敦厚、秉直、坦诚,像个老板,也像个大学教授。”周海江给徐风递上一张行程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周海江告诉徐风,“一个2万多员工的企业,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我如何听出它的杂音呢?这需要我心无旁骛。”

  没有时间散步,尽管喜欢;没有时间旅游,尽管喜欢;没有时间和朋友聚会,尽管喜欢。周海江的成功背后,是巨大的牺牲。他给了徐风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里,他没有看手机,没有理会几十个等在窗外向他汇报工作、请他签字、等他会见的人。“最后他说了一句抱歉,说让你等了一个多月。然后他起身与我合影,握手,说再见。”徐风感慨地告诉记者,“当红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越来越多份额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她的掌舵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不眠之夜,这是一种滴水成冰的力量。”

  用传奇书写不退缩的力量

  作家傅宁军采访的是永联村老书记吴栋材,“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让我感动的是,吴栋材是一个传奇,他曾经上战场负过伤,完全可以伸手要救济,可他却下定决心,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把苏州最小最偏的穷村,打造成了一个声名远扬的全国文明村;把村办的小厂,打造成了全国民企五百强。他是土生土长的江南农民,也是胸怀理想的乡村书记。”

  傅宁军告诉记者,他在永联村的观察是冷静的,许多细节都是亲眼所见。今天的永联村,已经是乡村里的都市。如吴栋材所言:城里有的,我们要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因在于,永联集团改制时,吴栋材让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半股份,带动其他副总,给村集体留下25%股份,使永联村民有了永久的“摇钱树”。

  反复梳理采访的素材,傅宁军从吴栋材身上,感受到一股永不退缩的灼热力量。生活中的奋斗者是鲜活的,吴栋材的手就非常有故事。要过饭的手,打过铁的手,负过伤的手,挖鱼塘的手,直到给轧钢机点火的手,拉着村民奔向富裕的手,“我觉得,正是吴栋材和许多中国当代农民,凭着一双双勤劳勇敢的手,实现着农村的中国梦,点石成金,造福一方,赢得未来。”

  孤独寂寞中焕发爱的力量

  “不走近不知道, 时代楷模王继才夫妇30年如一日坚守一座仅有两个足球场般大小的海岛,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少的坚守,甚至多少泪水,这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作家张文宝采写这对守岛夫妇的时候,正值八月,“从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镇乘船出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12海里外的开山岛。还没上岛,我就感受到岛上的孤独和寂寞。”张文宝告诉记者,船快靠岛了,突然看见岛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令人精神一振,“我知道,这是王继才夫妇每天升起的国旗,他们能坚守小岛那么多年,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困难,都是国旗给的信念、忠诚和毅力。”

  张文宝上了岛,看到除了近年来栽的一些零星的绿树,大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和几排部队留下的营房,“我被荒凉震惊了,王继才夫妇站在荒凉里,常年的海风侵蚀,他们面孔黧黑,在阳光下活像一座铜像。”张文宝在岛上呆了大半天,就感觉到很不适,但王继才夫妇冒着火一样的阳光,穿着一身厚实的迷彩服在岛上来来回回地奔波,“有人说王继才夫妇‘痴’‘傻’,可他们日复一日升旗、巡岛、看天气、护航标、写日志,不停地维修岛上40多间破损的营房以及老化的路面、坑道、小码头,在孤独寂寞中焕发着令人感动的爱的力量。”

  岁月熔铸默默无闻的力量

  作家周桐淦此次采写的是盱眙县桂五镇养老院院长李银江,“我写完初稿给家人看,家人感叹,‘老周真的老了!’因为我一向别人介绍李银江的事迹,就禁不住眼红、有时还会哽咽。”

  李银江真的不容易,30年前白手起家,在贫困的盱眙山岗地区,创办了该地区第一所以接纳五保户为对象的养老院。30年后,这里向社会老人全域开放,硬件设施超过很多发达地区的养老院。周桐淦告诉记者,李银江在这个平台上一干就是30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一般人只能在送别父辈时担任2至4次“老大”(孝子)角色,而李银江作为职务行为,已在养老院院长的岗位上当了69次“老大”,操办了69场葬礼,69场葬礼就是69首荡气回肠的老淮调,“作为中国最基层政权的一位民政干部,可以说,李银江用自己的青春和人生谱写了一曲‘乡村离歌’。”本报记者 贾梦雨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