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新论:以文化自信引领伟大复兴
特别策划
近日,由新华日报《思想周刊》、中国江苏网、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玄武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喜迎十九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分享会在南京孝陵卫街道举行。会上,南京审计大学校长刘旺洪,对话南京市军休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思想道德讲师团成员任西庆以及扬州仪征市大仪镇人武干事沙浩两位“百姓名嘴”,深入探讨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刘旺洪: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历程。这个发展奇迹是如何实现的?当然是因为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以及我们党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更深层次上来源于民族内在的精神价值和观念体系。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好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在支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从根本上推动民族的发展。
任西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对8900万党员来说,要用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完善能力;对全国人民来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沙 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意味着把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层面。说到底,文化自信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积淀的是每个人、每个城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刘旺洪:文化有三个层面的形态:物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历代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断进行探索,可以说这是一条中国道路的试错过程。实践证明,只有一条道路走得通,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内在文化机理和核心内容是什么?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价值;还有一个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
沙 浩:文化自信不仅仅渗透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之中,其实它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每年的征兵季,最能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军队,在文化自信当中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这种“中国骄傲”无形地渗透于每一个热血青年的心中,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文化自信。
刘旺洪:总书记在“726”讲话里面谈到“三个前所未有”,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机遇、挑战和风险并存的新阶段。如果我们能够顺利从中等发达阶段向现代化国家阶段迈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成功了。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一种强劲的动力,怎么获得这种持久的动力,凝聚全社会普遍共识?最深刻的动力源,就是文化。与此同时,我们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到底用什么来引领、影响世界?这时候,我们需要主导新的格局和秩序,需要重建新的规则和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价值要得到充分彰显。所以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实际就是一种文化观念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本报记者 陈立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