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栩栩动人?看看江苏这些年做了哪些事儿

来源:交汇点   作者:王拓 张宣   2017-09-24 10:18:00

  交汇点讯 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待:交通出行更便捷,水更清澈天更蓝,亦或生活更舒适,这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让城市有根有魂、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有活力。”这是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描绘过的他心中的城市治理方向。

  城市治理能力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一座城市的城市治理水平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管理规划的科学性。李强曾多次前往江苏各地城市调研,为城市治理精确化“划重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一定要有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精神气质。

  多次调研南京城市治理,为江苏各市城市发展划重点

  2015年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舆情普遍解读为预示着我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化。

  在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眼里,城市治理是一个重要命题。2016年7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对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江苏的城市工作作出部署。2016年8月5日,李强在此次全会上的讲话,以《城市发展要“精明增长”》为题刊发在了当天的《人民日报》上。

  李强谈到,江苏土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高排放容纳不下,必须走节约紧凑、“精明增长”、绿色发展的路子;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让城市有根有魂、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有活力。

  而在此次全会召开前的2016年7月18日,李强特意在南京进行了城市工作专题调研,他先后考察了南京江北新区、河西新城、外秦淮河工程、象房南村、南京地铁指挥调度中心以及玄武湖、紫金山风光带。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李强强调,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坐拥山水城林自然资源,要进一步丰富长三角特大城市定位的内容,加强城市设计,彰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富有特色。

  李强在省委全会上也曾阐述了对于江苏各地市在城市发展定位方面的理解:南京是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特大城市,要加快与镇江、扬州一体化发展,也要辐射带动淮安及其周边城市发展;苏锡常紧邻上海,要注重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强化三城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也要与南通、泰州等城市实现跨江融合;苏北的盐城、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城市,要与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建设联系起来,发掘特色优势,形成差别竞争。

南京河西奥体中心。

  省会城市治理是各省面临的现实问题,李强不止一次调研南京城市治理情况。从多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强一直都在关注如何做好城市治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今年7月3日,李强在南京调研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他再次强调,城市应使生活更美好,要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用心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更加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更加注重城市微观细节,更加注重百姓切身感受,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魅力和吸引力,努力把共同生活的家园打造得更美好。

  今年8月25日,李强在南京调研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他强调,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除了城市环境治理,更关注“人”的社会治理

  自李强任江苏任省委书记后,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上也频频出现署名为“辛苏”(谐音新江苏)的专栏文章。“辛苏”的文章大多发表在江苏召开重要会议或作出重大决策前后。“辛苏专栏”不仅是指导江苏各项工作部署的一个窗口,也是外界观察这个经济大省政情的窗口,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文章都谈到了城市治理问题。

  2016年7月21日,新华日报发表署名“辛苏”的评论文章《让城市散发文化的温度》引起了更多人对城市治理的关注。评论里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精神的家园。然而现实中,很多城市恰恰缺少了文化个性、精神气质,不少城市长着一张相似而平庸的“脸”。

  评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强富美高”的殷切期望。评论认为,其中这个“美”字,体现在自然环境上,也体现在城乡风貌上。摒弃千城一面,塑造城市之美,我们必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寻找特色、强化特色、建构特色,让城市携带“文化基因”,富有个性魅力,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时隔几天之后的2016年7月27日,第二篇讨论城市治理话题的“辛苏”署名文章《多一些 “长”出来的地标》又在新华日报上刊发。

  评论中说,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充分展现地域自然生态特性,用足山水本底,显山露水,城市风格品位便有了好的基础。而“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城市有根有魂、有活力有魅力,这是城市风格品位的灵魂。江苏历史悠长、底蕴深厚,吴韵汉风、南秀北雄,苏派城市不能丢了苏派“乡愁”,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文化自信,是培育城市特色可以依赖的宝贵资源。

  除了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江苏近年来也更注重城市中的“人”的社会治理。在今年8月4日的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主题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0位县(市、区)委书记作了交流发言。

  南通市崇川区委书记吴旭在发言中称,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他。

  吴旭感叹说,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

  李强在听取区县书记们的发言后指出,当前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新常态下新老矛盾交织,社会问题的多发性更为凸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抓源头,要深入开展‘大走访’,充分了解群众诉求,认真落实好各项富民措施,切实解决民生难题,抓牢社会治理的根本。”

  截至2017年6月,江苏全省参加“大走访”的党员干部人数已达到66.7万人,总体参与率达到98.2%,其中不少就是走到城市社区中去。

  创新不断,江苏城市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江苏全省及各市的城市治理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住建部网站2017年9月19日最新消息,日前,“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又增加了7个。

  从2014年起,江苏省在县及以上城市组织开展“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路”和“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其中,“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由省政府命名,并给予每个设区市500万元、县(市)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路和示范社区”由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命名。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21座城市被命名为“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新增123个“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社区”和143条“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路”。

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

  提到江苏省内的城市管理典型城市,张家港市不得不提,张家港市曾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早在1994年,张家港从卫生创建和环境整治入手,着力解决城市治理“脏乱差”问题。22年文明创建历程中,张家港市委主要领导更换了8任,但市委书记一直兼任市文明委主任,城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始终没变。2016年7月召开的张家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更是进一步明确:“文明引领”依然是今后5年城市治理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首创了城市治理新模式,公众委员可与市长议事。公众委员与南京相关行政机关领导、行业专家、研究学者以及市民、媒体、在校学生等组成的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定期举办南京城市治理圆桌论坛,借助更多人的力量为南京城市治理建言献策。南京还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这也是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

宿迁的小志愿者为礼让斑马线的司机点赞。

  苏北的城市中,宿迁市则以创新模式破解城市管理“难题”。2017年1月,宿迁印发《宿迁市市区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办法(试行)》,对于违反城市管理条例行为的当事人实行失信联合惩戒,以此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宿迁市的交通治理也是城市治理中的亮点,也是江苏乃至全国城市文明交通治理的“样本”。

  在宿迁,机动车遇到斑马线会主动礼让行人,不管路口是否有人无人、有监控还是无监控,礼让行人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有宿迁市政府利用用活行政资源、志愿者、人民群众等各方力量,形成协调共治、齐抓共建的强大合力养成的。

  交汇点记者 王拓 张宣

标签:

责任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