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江苏道德模范奖揭晓啦!感动全省的他们会有怎样的故事?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付岩岩   2017-09-18 19:50:00

  中国江苏网9月18日讯 他们有的助人为乐,被称“贴心女儿”;有的见义勇为,堪为“水上勇士”;有的敬业奉献,誉为“当代白求恩”……他们就是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奖获得者。9月18日,《美德之光》颁奖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正式揭晓。

 
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一起表演诗朗诵《德耀江苏》。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起,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联合组织开展了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推选活动。经各地推荐、审核公示、事迹宣传、公众代表和评委投票、征求意见、综合评定等程序,省文明委决定,授予方敬等38人(组)江苏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授予力德怀等25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正能量的他们,你选对了吗?一起来看——

  助人为乐模范奖:“贴心女儿”周长芝

  她从事教育事业23年、先后担任过四所中学的校长;她为了完成母亲遗愿,照顾母亲一直收养的孤儿和孤寡老人,传承“多做好事多行善,善事当行孝先行”的家训;她辞职办了三家养老院,从中学校长到养老院长,把前半生奉献给孩子,把后半生奉献给老人;她先后资助贫困学生290人,为28个贫困家庭捐款,为汶川灾区、玉树灾区、四川雅安灾区多次捐款捐物……

  她就是天下父母的好女儿周长芝,来自徐州的她获得了此次的助人为乐模范奖。她的养老院先后接待收住各类老人1000多人次,为16位抗战老兵、26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入住,为156位三无老人、困难老人和残疾人累计减免费用100余万元。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全国敬老之星”、“中华敬老孝亲之星”等多项荣誉。

 
现场访谈见义勇为模范周长芝。

  见义勇为模范奖:“水上勇士”张猛

  今年49岁的张猛是溧水区城乡建设局一名职工,因为水性好,人送绰号“水上漂”。很多人敬佩张猛,并不是因为他“水上漂”的绝技,而是他多年来一次又一次救人的壮举——从7岁救起一名落水小伙伴算起,张猛已经先后从水中救出23名落水者。

  2012年11月,吴某在街上突发脑溢血晕倒,张猛路过此处对病人进行救助,将病人送到医院,在抢救的两个多小时中,张猛始终等候,多次联系其家人,等到他们到场才离开医院。

 
现场访谈见义勇为模范张猛。

  2014年7月26日下午2时许,周某在溧水区中心水库游泳,不慎溺水求救。张猛循声赶到,跳下水游到周某身边。当他准备拉着周某往回游时,周某不断挣扎,抓住张猛的衣服和头往水下拽,张猛硬被拉扯着呛了两口水。张猛奋力将头仰出水面,反手将周某的脖子箍住,并朝他喊道:“别抱住我,要配合我!”周某喘着粗气,不再乱扑腾,张猛迅速游到岸边,虽已筋疲力尽,但还是对周某进行抢救,挽救其生命。

  张猛说,他感到自己力量太有限。在2005年组织成立溧水区游泳协会的基础上,经溧水区武装部批准,他于2012年夏天牵头成立了溧水区水上民兵应急救援连,让更多水性好的热心人参与到水中救援中来。

  此次的见义勇为奖获得者,张猛当之无愧。张猛还先后被授予“南京市首届道德模范”“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爱岗敬业模范奖:“当代白求恩”胡方斌

  危急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病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被患者誉为“当代白求恩”的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胡方斌获得了敬业奉献奖。

  2015年7月4日,胡方斌在抢救一位急性心梗患者时,突发主动脉夹层撕裂。这是一种令心脏科医生闻之色变的疾病,它的死亡率以小时计算,48小时内死亡率50%,一周内死亡率90%。

 
情景小品《敬 胡方斌的故事》

  胡方斌说,手术进行到大约十五分钟,就感到剧烈的胸痛,持续性地不缓解。看到胡方斌脸色异样,大家劝他休息一下再继续手术,可就在此时,患者心跳骤然下降。为了坚持做完手术,胡方斌用吗啡缓解疼痛继续工作,因为疼痛,在手术中不得不数次停顿。从病发到完成手术,胡方斌整整坚持了35分钟,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可他却倒下了,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1型,需要立即手术。来不及脱下手术服,胡方斌就被送上了急救车,到达南京鼓楼医院时,已经接近休克。经过12个小时的抢救,输血一万多毫升,胡方斌最终与死神擦肩而过。

  诚实守信模范奖:“希望教师”周火生

  “希望工程是最伟大、光荣的事业,我决心奋斗不懈,竭尽全力,百折不回,坚持到最后一口气。”说这话的人叫周火生,江苏昆山人,是昆山市千灯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82岁的他,在安徽希望工程25周年之际,第92次来到金寨。

  1995年春节,周火生首次独自踏上了前往金寨县南溪镇的旅途。“走进了大山,才真实体会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想上学。”周火生回忆说。这次金寨之行,深深触动了他,也坚定了他捐资助学的信念。

 
演员在颁奖仪式上表演情景小品《诚 周火生的故事》

  22年如一日,周火生竭尽所能帮助大山里的失学孩子,1300多名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业。

  昆山当地很多人被老人多年来的义举所感动。许多市民、学生、干部以及台商、华侨都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昆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共同帮助各地的贫困儿童。

  从起初的单枪匹马到如今的队伍壮大,周火生将“希望事业”越做越大。他先后90余次前往大别山区,共带去捐款120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就达48万元;协建5所学校,并为10所中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希望小学捐赠上万册图书、数千件衣服以及近百台电脑等物资;资助了700多名学生,其中40多人考上大学,还有6名研究生、4名博士生。“让贫困的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健壮成长,长大后为社会奉献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我决心走进大别山超过100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周火生说。

  孝老敬亲模范奖:“共享女儿”沈亚秋

  “古人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这么多‘爸爸妈妈’,我很幸运也很幸福。”沈亚秋笑着说。

  江苏省如东县普通党员沈亚秋获得了本次孝老爱亲模范奖。此番获此殊荣与她十年如一日尽心照顾4对老人分不开,其中3对老人与她并无血缘关系。沈亚秋的事迹感动乡邻,为此她还先后获得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南通市“十大女杰”、“孝亲敬老模范”、“中国好人”、“江苏最美警嫂”等多项荣誉。

  沈亚秋坚守爱的承诺,用一颗善良宽厚的心温暖着身边的三对“父母”。在和丈夫结婚前,她得知丈夫的前女友莫某在几年前罹患白血病去世,便答应丈夫婚后一起照顾莫某父母。为慰藉莫某父母,她将女儿的名字里加上莫姓。莫某母亲生病,她倾尽所有积蓄为其治病、毫无怨言。莫某母亲去世后,沈亚秋将莫某父亲接回家中一起生活。对待全身瘫痪的婆婆和身患癌症的公公,沈亚秋更是尽心侍奉,带着老人们四处寻医。对于丈夫的伯父、伯母,沈亚秋经常为他们买米买油、关怀照顾,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敬。

 
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与小朋友在一起合影。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付岩岩 实习生 王甜/文 郎从柳/图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