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镇企业扎堆到智能产业集聚 “万物互联”擎起“惠山智造”
无锡惠山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无锡的工业强区。325平方公里辖区内,集聚8000多家工业企业。在无锡创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进程中,惠山区以物联网推动传统工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面旗帜。
“机器换人”,延伸产业链
美国密歇根,某世界知名汽车生产企业,一套来自中国的“汽车装配线智能维保系统”正在严密注视着生产线上的一举一动。人、机、料、产品,各种对象的实时映射数据通过智能传感器发送到远程诊断云平台,卡壳点、风险点都逃不过机器的眼睛。
这套国际领先的汽车装配智能维保系统,是惠山区的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贡献的一个颠覆性产品。“生产线平均每50秒就要生产一台汽车,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损失不可估量。”天奇技术中心主任郭大宏介绍,这套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为汽车生产企业节约六七成备件成本,增加1%的设备开机率,同时减少近五成人工成本。
从设备制造商转型设备服务商,惠山区一批企业正在利用物联网将产业链不断延展。惠山区副区长曹文彬介绍,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使当地一些制造企业开始享受“机器红利“,并向外界展示出智能制造的广阔前景。
无锡中车时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由中车株洲所联合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共同创立。该公司今年成功研发全国首套风电叶片机器人智能磨抛系统,一举将叶片加工效率提升5倍、油漆附着力提升2倍、材料损耗下降50%、环境粉尘减少90%。成立不到一年,公司产值突破5000万元。
“一镇一院”,驱动创新链
离地4米高的立体仓库,如何不用或少用人力,把轮胎码上去?这个物流业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无锡中鼎物流。去年底,企业和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共同建立“工业物流与机器人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研发出针对轮胎输送的机器人。今年7月,首批“轮胎机器人”启程运往中鼎在泰国的工厂,预计将为企业带来800万元的产值。
企业要提升,最缺的是技术,如何帮助这些“蚂蚁兵团”转型升级?惠山区科技局局长虞洁介绍,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该区引入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把院士、教授请到企业“家门口”。近年来,先后有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大产业研究院落户惠山区, “一镇一院一产业”的产学研无缝对接模式在惠山基本全覆盖。
东北大学教授刘相华与广润金属有限公司合作,解决加热炉改造中的技术难题,让企业一年节约成本600多万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帮助无锡烨隆精密机械开发全套自动化检测系统,填补人工检测的短板,为企业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
“人机共融”,提升价值链
从乡镇企业时代的“惠山制造”到“万物互联”时代的“惠山智造”,惠山打造了一个以“物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本。
截至去年底,惠山六成规模以上企业应用数字化智能设备。得益于首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惠山区当年完成智能化改造投资11.2亿元,43家企业完成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建设,实现产值141亿元。
去年,从事传统家纺行业12年的万斯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业内一流的智能生产车间。在万斯初具规模的智能车间内,记者欣喜地看到,虽然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减少一半,但员工的操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万斯总经理严红娇说,智能生产线会根据每个员工的状态和操作水平进行差别化调整,“这个工人手脚快,机器就会多喂点料;那个员工状态不好,机器就自动放慢速度。如此一来,整条生产线的效率明显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也能获得提高。”
“智能制造核心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不能简单理解为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未来的模式一定是人机共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丁汉表示,发展智能制造,不仅要发挥机器优势,更要强调人在转型过程中技能水平的提升。
为给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惠山区绘制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地图,网罗全国2万名智能制造专家人才。惠山区委书记吴仲林表示,希望以人才地图为契机,促进企业与人才联姻、资本与技术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帮助更多企业打开智能升级、创新发展的通途大道。
本报记者 马 薇 浦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