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浪里 他守护船艇“心脏”
中国江苏网8月29日讯 一位个头不高、体型微胖,貌不惊人的普通船艇兵,十六年如一日坚守狭窄、颠簸、闷热的机舱,累计巡航2.8万小时24万余海里无事故,成为边检快艇永不熄火的“心脏”。他,就是南通边检站边检3210艇机电班班长李加立。今年初,他站上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十大“带兵模范”领奖台,并被记个人一等功。
不服输,
“土翻译”啃下西方技术天书
一张小型军用床,仅够一人躺下,这就是李加立在3210艇上的家。一本几乎被翻烂的《沃尔沃D12船用发动机维修手册》,放在床头最显眼的位置。
“这本书,‘土翻译’老李看得比命都重。”3210艇代理指导员肖剑锋告诉记者。厚重的书本,记录着一个普通士兵不服输,啃下西方技术“天书”的故事。
2001年参军前,老家在连云港农村的李加立曾在无锡上过3年航运技校。因专业对口,他被分配到南通边检站巡逻艇负责发动机维保。2006年,一艘装备沃尔沃进口发动机的边检3210艇编入南通边检站。这部发动机虽配有英文说明书,但满眼冷僻专业术语,让专业翻译公司都不知所云,在李加立看来更是犹如“天书”。不少零部件上,标注有英文、法文甚至印度文,唯独没有中文。
看不懂说明书,意味着船艇出一点小问题都要被外方“卡”住。“这是典型的技术封锁,一定要攻破!” 李加立白天出航,晚上挑灯夜战,3台电脑键盘被磨坏,一本崭新的汉英词典被翻烂,草稿纸堆到一人多高,不少纸面都被汗水浸透。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国内第一本自主翻译的《VOLVO-D12D型船用发动机维修手册》出炉,不仅填补行业空白,更打破西方在此领域对我国的垄断。
因贡献突出,李加立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并荣立个人二等功。暗中设“卡”的西方公司对这位中国兵由衷竖起大拇指,并以保底年薪15万元、一套住房,再配一辆小车的丰厚待遇“挖”李加立加盟,但这个月薪只有几千元的普通士官丝毫不为所动。
不畏难,
“急先锋”冲在风浪最前头
每天晨起,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把所有零部件擦拭锃亮,是李加立从军以来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都说要爱艇如家。可真正把家安在艇上的,就数咱们李班长。”机电兵刘盼告诉记者,除了休假上岸,李加立吃睡都在艇上,把机舱整得比人家的卧室都整洁。记者从只能容一人进出的舱口爬进机舱,十几平方米大小的空间里,布满各种机器,闷热嘈杂难忍。记者用餐巾纸擦拭一些隐蔽部件,都是纤尘不染。“艇上的每一个螺丝帽、每一根铜丝、每一片垫片,李班长都烂熟于心。” 刘盼介绍,为保证发动机“心脏”不熄火,李加立曾在50摄氏度高温的机舱里连续工作23小时。
像爱护自己的心脏一样爱护船艇的“心脏”,李加立不仅保障船艇巡航24万海里安全无事故,还让到龄船艇“延年益寿”。他接手负责维养的3209艇,到2006年就满20年的设计服役期。但北京总部专家组前来检查发现,该艇的各项生命体征均很“健康”,结果被特批延期服役10年,创造全国边防同类船艇服役年限最高纪录。
“在船艇保养上,他是官兵心中的‘定心丸’。而在危难面前,他又是当仁不让的‘急先锋’。”肖剑锋介绍,长年累月在风大浪高的江面巡航,危险无时不在。每当出现险情,李加立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我上!”
在一次靠泊外轮边检时,江面突然刮起狂风暴雨,巨大的风浪把边检艇死死压在巨轮边侧,眼看就要船毁人亡。本在岸上休养的李加立闻讯赶来,二话不说开着摩托艇就向江中冲去。当时江面漆黑,两米多高的巨浪不断翻卷而来,几次差点把李加立吞没。但他凭借一身胆气和过硬技术,勇敢地跳上船艇,成功把船艇开回岸边锚地。
不保留,
“傻师傅”把徒弟带成上司
7月,一场突至的狂风暴雨,打破了长江南通段水域的平静。此刻,南通边检3210艇接到指令前往目标水域,对一艘在江面抛锚作业的外轮进行巡查。狂风激浪中,看到代理艇长蒋晓指挥若定,李加立会心地笑了。
在一些新兵眼中,蒋晓是李加立的顶头上司,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多年前,李加立却是蒋晓的顶头上司兼师傅。
“要没有师傅毫无保留的帮带,肯定没有我的今天。”蒋晓2007年入伍来到艇上,被分配到机电班班长李加立手下当兵。看到蒋晓机敏好学,李加立把自己的不少“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很快,蒋晓从新兵中脱颖而出,2009年考入宁波海警学院,学习船艇指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单位,现任3210艇的代理艇长,成为李加立的顶头上司。
在3210艇,蒋晓只是李加立众多徒弟中的一个。从军多年,李加立不仅练就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还自考大专、本科,先后获海上游艇驾驶证书、内河一等三副船舶驾驶证书等,整理出10多万字的维修日志,编写《船艇维修疑难问题汇编》,并探索出“机电业务五步教学法”,培养出50多名船艇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
有人说他傻,教会徒弟,压住自己,但李加立乐当这样的“傻师傅”。在他眼中,整个兵营就是一台发动机,而每个干部战士都是一个有效零部件,只有每个零部件都灵光,整台发动机才能高效运转。
“如果能把更多的徒弟培养成顶头上司或师傅,那才是我最大的成功。”在机电班班长岗位上,李加立既当“传动轴”,更当“孵化器”,所带的75名战士中先后有19人入党、10人考取军校、8人荣立三等功,20余名战士退伍后创办企业。
本报记者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