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第二课堂”:历练自己 服务社会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7-19 06:52:00
暑假模式开启半个多月来,大学生暑期生活“选修课”——暑期社会实践也陆续展开。记者走近这些大学生团体,感受“第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变化。走进棚户区,收获生活的滋味“这里的叔叔阿姨,有的凌晨两点就起来准备干活了,而我们还在刷微信、看视频。”7月,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钻进南京高楼大厦背后的棚户区。队员韩圆圆说,同学们都见过棚户区,但里面的生活到底怎样,仿佛离自己很远。

  中国江苏网7月19日讯  暑假模式开启半个多月来,大学生暑期生活“选修课”——暑期社会实践也陆续展开。记者走近这些大学生团体,感受“第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走进棚户区,收获生活的滋味

  “这里的叔叔阿姨,有的凌晨两点就起来准备干活了,而我们还在刷微信、看视频。”7月,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钻进南京高楼大厦背后的棚户区。

  队员韩圆圆说, 同学们都见过棚户区,但里面的生活到底怎样,仿佛离自己很远。顺着新街口刘军师桥的巷口走进去,韩圆圆和同伴们看到狭窄的过道,抬头就是胡乱拉出来的几条晾衣绳,挂满了衣服。房屋老旧低矮,略一踮脚就能看见房顶破损严重的瓦片,墙脚长着半米高的青苔。瓦匠刘师傅的小屋不足20平方米,一张床、一个柜子加一个灶台,就是全部家什。前几天梅雨,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刘师傅只能用盆接水。有人问:“为什么不修一下?”“没办法,左补一次右补一次还是坏啊!”刘师傅回答完还爽朗地笑了。

  在走访过程中,不少队员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富贵山佛心桥处的棚户区,队员杨新宇跟着一对夫妇卖蒸糕,从一大早忙到晚,向顾客介绍各种蒸糕的口味,装袋收钱,忙得口干舌燥。卖蒸糕夫妇住的房子20平方米,卫生间也是在屋子外搭建的,小杨问阿姨:“对生活是否满意?”阿姨笑嘻嘻地递给他一块蒸糕:“有什么不满意的,生活有苦才有甜。”

  “走访棚户区一周,遇到了摊主、瓦匠、环卫工人……社会有很多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辛苦操劳,但对生活没有多少抱怨,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杨新宇说。

  走进社区,用知识“搀扶”老人

  7月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9名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欧陆花园经典小区,带着打印好的手机使用教程,为老人们现场答疑解惑。

  “我们调研发现,有八成老人渴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团队负责人表示。在现场,有些老人怕队员嫌自己学得慢,刚开始还有些小心翼翼,但在队员们的耐心讲解下,老人们渐渐放下顾虑,将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和盘托出。“老人的问题在年轻人看来也许过于简单,但他们平时无法得到解答。”队员们先分发教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为了方便老人阅读,教材字体是正常字体的4倍大。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把“微信课堂”开进南京八卦洲街道社区。第一次开课时,社区居民的热情出乎意料,还没开讲大妈们就跟小分队成员们攀谈起来。学院团委书记王海康介绍,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院团委还和八卦洲街道办事处共同成立“e智联工作室”,通过微信平台对“村规民约”文化墙、“两学一做”文艺作品等进行展示。“大学生们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走进创业园,敲开陌生人的大门

  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大一学生李水滢和经济学专业的贺斌、郭子毅等6位同学,眼下正在对“一带一路”小微企业投融资情况进行调研。

  “我们暑期社会调研选题是团中央‘一带一路’专项子项目。”调研团队负责人李水滢说,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小微企业投融资的需求和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团中央学校部、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协同发展行动中心等今年首次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小微企业投融资调研活动。

  “能申请到这个选题,团队成员很开心,但调研也很有挑战性。”李水滢坦言,上海是调研第一站,出发前他们打电话联系近10家企业,但得到的答复都是“我们不需要”。后来,团队决定改变策略,不再电话预约,改为直接登门拜访,情况才有所好转。

  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和上海东方尚博创意产业园,队员们身着东南大学文化衫,一家一家企业游说。受访企业需填《“一带一路”小微企业融资调研表》,回答三四十个问题,不少企业老总配合他们完成“答卷”。遇到江苏老乡创办的企业或是在南京高校读过书的创业者,调研就更顺畅了。

  上海调研结束后,团队还将分头赴浙江、吉林、重庆、云南调研。“调研才开了个头,但已让我们收获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李水滢感言,从调研方案设计到克服困难与企业老总们面对面接触,都是“实战学习”。“我们学会了怎样敲开陌生人的大门,怎么与企业家打交道,调研中了解到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对大学生创业也有参考价值。”

  东南大学团委实践部部长叶菁告诉记者,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增长实践才干的重要内容,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每年仅立项组建的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就有100支,加上院级层面的实践团队,共有500多支团队2000多名学生参与,实践调研内容涉及国情、社情等多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严 娇

标签:历练;社会;调研;企业;实践;暑期;课堂;队员;团队;自己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