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江苏发布国内首个省内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 宿迁位列榜首

来源:交汇点   2017-07-10 20:14:00

  交汇点讯 继区域消费环境指数、区域市场竞争环境指数后,10日下午江苏又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2016年江苏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显示,宿迁、扬州、连云港综合评价结果位列前三甲。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杨卫东表示,市场准入是自主创业的“首道关”。研究编制江苏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用大数据对全省各设区市市场准入环境精准“画像”,有利于各地政府补差找短板。不仅要让新设企业“生得快”,还要让他们“活得好”。

  工商注册效率连云港最高

  杨卫东介绍说,工商注册效率主要是指工商登记机关新设企业办结的效率,是衡量工商部门市场准入职能履行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省工商局委托第三方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编制的江苏省区域试产准入环境指数显示,全省13个设区市中,连云港、淮安、无锡、扬州、泰州位居全省前五位,工商登记注册效率较高。

  盐城、南京、苏州则位居全省最后三位,工商登记注册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杨卫东说,这一指标分值的差异,既客观反映了各市工商部门的行政效能,也与各市登记数量巨大差异的现实直接相关。

  数据显示,江苏不同市、县间工商登记的业务量差距悬殊,如昆山一年的登记业务量是盱眙的13.39倍,人均日办件量也达盱眙的3倍多。2016年,全省新设私营企业50.08万户,而南京、苏州、盐城三市新设企业占比就分别达到34.13%、13.37%和7.90%,登记量最大的三个市恰恰也是登记注册效率最低的三个市。

  工商注册南京最便利

  对于创业者来说,注册公司快不快,方不方便是最关注的。工商注册便利化,主要包括新创公司工商网上登记率、新创公司工商全程电子化登记率、新创公司工商登记政银合作银行网点数三个指标。

  总体来看,全省13个设区市中,南京、苏州、常州、连云港、南通位居全省前五位,在工商注册便利化方面做的比较好。宿迁、盐城、徐州则位居全省最后三位,在提升工商注册便利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新创公司工商全程电子化登记率,南京、连云港、常州、苏州、镇江位居全省前五位。南通、扬州、泰州则位居全省最后三位,通过全程电子化系统办理工商登记的新创公司数量极少,说明这项工作尚未实质启动。

  营业执照到手后宿迁可最快营业

  对于企业而言,办完工商登记手续,还需要刻制公章、申领发票、办理社保等手续,如果涉及许可经营项目,还需取得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才能顺利开展经营。因此,开业筹备效率主要考察企业设立登记后,其他涉企部门办理后续审批事项的效率。

  这项指标主要包括涉企审批取消数量、开办企业发生环节数、开办企业申请材料件数三个二级指标。

  总体来看,全省十三个设区市中,宿迁、扬州、镇江、徐州、南京位居全省前五位,开业筹备效率较高。连云港、无锡、苏州则位居全省最后三位。

  市场活力常州最强

  创业者是市场准入环境中的弄潮儿。舆论宣传是营造创业氛围的基础,教育培训是提高创业者能力的关键。13个设区市中,南京、泰州、宿迁、淮安、徐州位居全省前五位,宣传培训工作做的比较好。

  此外,良好的市场活力是检验市场准入环境比较有说服力的指标。市场活力的高低,主要看新创公司的销售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市场活力指标包含了新创公司销售活力、新创公司纳税覆盖率和新创公司两年存活率作为考察。

  总体来看,全省13个设区市中,常州、无锡、泰州、扬州、苏州位居全省前五位,市场活力较强。连云港、宿迁、徐州则位居全省最后三位,市场活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

  未来争取实施“证照分离”改革

  对于指标结果,杨卫东表示,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监管大数据建设需求,并通过与宏观经济关联分析,形成深层次分析研判报告,服务领导决策。工商部门要进一步配足配强窗口人员,缓解登记人员不足的突出矛盾,提高窗口登记效率。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和近似名称承诺制改革试点,探索将名称预核与企业设立登记合并办理。

  此外,全面深化“互联网+登记服务”,加快网上登记辅助系统改版升级,大力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全力推进政银合作,将合作银行免费代办工商登记服务网点进一步增加到2000家,初步形成遍布全省城乡的企业登记免费代办网络,让创业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服务。

  在简政放权方面,企业开办环节还要“再加速”。杨卫东说,下一步将在“六证合一”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出台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涉企证照清单,将更多不涉及实质性审批的涉企证照与营业执照进行整合。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安、税务、社保、银行等涉企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将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链条延伸到开办企业的全过程,有效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签章在政府部门的应用。

  在降低行政审批成本方面“再加速”。积极争取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授权,启动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之外,协调相关部门把能分离的许可类“证”都分离出去,分别予以取消或改为备案、告知承诺等管理方式,实现商事制度和涉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有效解决“先照后证”改革后市场主体“准入不准营”的突出问题。

  通讯员 谈玮 交汇点记者 李爽

标签: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