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江苏科技镇长团要成“科技增长团”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7-05 06:37:00
新华时论我国科技创新的星空,总闪耀着“江苏元素”——5月11日,江苏首创的“科技镇长团”模式,被写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年探索,一“团”成名,江苏为国家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贡献了智慧。

  中国江苏网7月5日讯 我国科技创新的星空,总闪耀着“江苏元素”——5月11日,江苏首创的“科技镇长团”模式,被写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年探索,一“团”成名,江苏为国家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路径、贡献了智慧。

  早在2008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前瞻性决策,每年从全国科教部门、大学院所和省级机关产业主管部门选拔人才,组成“科技镇长团”挂职帮扶基层和企业,送科技人才到一线,同时把实验室成果导向经济前沿,实现科研与市场的融合。

  十年来,省委组织部精心组织、多方协调,累计从省内外427家高校院所选派4380名科研骨干,以县区为单位组团,挂职覆盖全省105个县区、开发区,903个乡镇。至今,双方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和平台近千个,合作开发项目近万个,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镇长团”已成为江苏科技创新品牌和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站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新起点的江苏,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镇长团”也要因势而为,不断提升发展内涵,特别要围绕“两聚一高”创新工作机制、培育科技新动能,提高产学研对接的精准度、服务的有效性。

  “科技镇长团”成员要淡化“外来者”,克服“临时”观念,增强服务基层的定力,全力推动大院大所科技资源下沉,成为校地合作的“双面胶”。要以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目标,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拉长地方转型发展中科技和人才的“短板”。

  “科技镇长团”成员要利用自身优势,搭桥引线,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载体建设,打通技术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近年各地探索了一些成功做法,但也存在一些建设误区,导致少数产学研平台运行不畅、有名无实、难以为继。高校成果真正落地转化不多。也有个别院所不重视科研实力与地方产业匹配度,重建轻管,平台机制僵化,质效差,平台转型滞后于产业更新。还有的地方先建平台后找项目,高水平项目不多,导致平台闲置,或者研发团队“拉郎配”。

  实践证明,平台建设不能一味追求数量、重形式轻内涵,必须质效并重、宁缺毋滥。各地在推动平台建设中,要秉持科学理性态度,求真务实,着眼建立长效机制,防止产学研平台建设急躁冒进、滥竽充数。

  “科技镇长团”成员要坚持需求导向,广泛对接大院大所,积极猎取全国乃至全球科技人才资源,身体力行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科技镇长团”发轫于苏南,苏南不少部门负责人总结道:过去,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载体属“1.0”版,如今,已普遍升级成“2.0”版,即以企业和研发团队为创新主体,自建股份化科技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创新活力和经济效益倍增。各地在建设创新平台和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应坚持市场取向,避免走老路。

  一些“科技镇长团”成员本身就是科学家,推进科研成果市场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政府要优化环境,支持“科技镇长团”开展工作,鼓励“科技镇长团”成员招商引资或“下海”。据了解,全省累计有近百名“科技镇长团”成员转岗当地创业,成为永久的“科技镇长团”。

  我省第十批“科技镇长团”104个团、800多人即将奔赴各地。创新驱动是他们的使命、有效对接大院大所是他们的任务、从几个人的“科技镇长团”变成县乡经济的“科技增长团”是他们的目标。打通当地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看他们的!

标签:科技;镇长团;增长团;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成员;江苏;发展

责任编辑:孟涛